[发明专利]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及其所适用的电源供应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495105.X | 申请日: | 2012-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6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 发明(设计)人: | 魏冬;焦德智;蒋进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7/12 | 分类号: | H02M7/12;H02M1/36;H02M3/156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吕俊清 |
| 地址: | 201209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交换 电源 转换 电路 及其 适用 供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级式电路架构的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及其所适用的电源供应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具有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电子产品已逐渐被研发出来,这些具有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电子产品不但满足了人们的各种不同需求,更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使得人们生活更为便利。
这些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电子产品由各种电子组件所组成,而每一个电子组件所需的电源电压不尽相同,因此,现今的供电系统提供的交流电源并不适合直接提供给电子产品使用。为了提供适当的电压给每一个电子组件使其正常运作,这些电子产品需要通过电源转换电路将交流电源,例如一般的市电,转换为适当的电压给每一个电子组件使用。
电源转换电路依其电路架构的不同,约可粗略地区分为线性式和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两种,简单的线性式电源转换电路是由变压器、二极管整流器和电容滤波器所组成,其优点是电路简单且成本低,但是因使用较大的变压器且转换效率低,所以无法应用在体积较小或长时间使用的电子产品中。相较于线性式电源转换电路,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及较小的体积,因此,长时间使用或小型化的电子产品大多会使用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
虽然,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但是,传统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不论是否需要提供电能至负载或电子产品,该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仍会一直持续运作,使输出电压维持额定电压值。因此,即使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不需要提供电能至负载或电子产品,该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仍会持续运作而消耗电能,造成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在不需要提供电能至负载或电子产品时具有较高的电能消耗。
由上述可知,传统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在负载或电子产品不需要使用该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所提供的电能时,例如负载或电子产品停止运作时,传统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仍会持续运作,造成整体电路具有较高的电能消耗,不符合节能省电特性。若使用传统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的电源供应器提供电能至电子产品时,即便是用户未使用电子产品,电源供应器仍会持续运作而消耗不必要的电能。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点的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及其所适用的电源供应器,实为相关技术领域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其不但为双级式电路架构而且具有功率因数校正功能,且在不需要提供电能至负载或电子产品时,例如负载或电子产品停止运作时,整体电路具有较低的电能消耗,以符合节能省电特性。此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使用于电源供应器,提供电能至电子产品,可以在用户未使用电子产品时,使电源供应器具有较低的电能消耗。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用以接收输入电压的电能而输出输出电压至系统电路,包括:第一电源电路,用以校正功率因数,并将输入电压转换为母线电压;第一反馈电路,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用以根据母线电压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第二电源电路,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用以转换母线电压为输出电压;第二反馈电路,连接于第二电源电路,用以根据输出电压输出第二反馈信号;以及控制单元,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第二电源电路、第一反馈电路、第二反馈电路及系统电路,用以根据第一反馈信号控制第一电源电路的运作,且根据第二反馈信号控制第二电源电路的运作,并接收系统电路的电源状态信号;其中,在电源状态信号为关闭状态时,控制单元依据电源状态信号控制第二电源电路停止运作,以使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停止提供电能至系统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51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