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施工工艺及其连接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3119.8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5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仲成荣;陈金皛;孔令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3/06 | 分类号: | E03F3/06;E03F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110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建 排水管道 接入 已建井体 施工工艺 及其 连接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排水管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施工工艺及其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市政新建排水管道在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钢筋砼井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其处理方法一般是:降低井内水位(通过临排或水务运行管理部门配合进行降水位控制)→原有井壁上凿洞→管道接入→井壁修复→管道通水。可见现有的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钢筋砼井施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施工较复杂、影响时间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水位控制)、对原有的结构破坏较大(凿洞直径需考虑管道外径+止水材料的厚度),易产生结构开裂,对原有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施工难度较大。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施工工艺及其连接构造,来克服以上不足,实现施工简单方便、影响时间短,对原有结构破坏较小,不易产生结构开裂,对结构安全影响较小的发明目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是提出一种施工简单方便、影响时间短,对原有结构破坏较小,不易产生结构开裂,对结构安全影响较小的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施工工艺及其连接构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施工工艺及其连接构造,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已建井体的外壁面浇筑向外凸起延伸用于插设新建排水管道的管道接口;
步骤二:将新建排水管道接入所述管道接口内,同时设置新建排水管道和管道接口之间的止水层;
步骤三:在所述新建排水管道内由已建井体的外壁面朝内壁面开凿所述已建井体至距所述内壁面3-8cm处;
步骤四:降低已建井体内的水位以便于在井体内进行施工;
步骤五:进入已建井体内由内壁面朝外壁面敲凿,将已建井体与所述新建排水管道凿通;
步骤六:对凿通的洞口进行处理及防腐。
较佳的,所述步骤一浇筑管道接口是通过执行以下步骤得到的:沿所述新建排水管道轴向在已建井体的外壁面植入钢筋,在所述钢筋伸出外壁面部分设置环筋形成钢筋笼,再通过现浇混凝土结构形成所述管道接口,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施工难度和提高管道接口的可靠性。
较佳的,所述步骤三采用合金取芯钻进行钻凿的方式,沿所述新建排水管道内管壁以及截面两相互垂直的直径位置由外至内的水平钻凿至距所述已建井体的内壁面3-8cm处,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以及减小对原有结构的破坏。
较佳的,步骤二所述的接口止水层包括聚乙烯低发泡填缝板和双组分聚硫密封胶,实现有效止水。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连接构造,包括用于插设新建排水管道的管道接口,所述管道接口凸起的设置在已建井体外壁面,所述新建排水管道通过管道接口与所述已建井体导通连接,所述管道接口与所述新建排水管道之间设置有止水层。
较佳的,所述管道接口包括部分埋设在所述已建井体内的钢筋和设置在所述钢筋上的环筋,所述钢筋和所述环筋形成环形钢筋笼结构,通过现浇混凝土一体化形成管道接口。
较佳的,所述钢筋为沿所述新建排水管道轴向设置,相邻所述钢筋的距离为150mm。
较佳的,所述环筋为6根。
较佳的,所述止水层为聚乙烯低发泡填缝板。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施工工艺及其连接构造施工简单方便,施工难度较低。采用本发明的施工工艺只需进入已建井体内由内壁面朝外壁面敲凿井壁时进行水位控制即可,施工影响时间被大大缩短,同时本发明对原有结构破坏较小,整体连接构造可靠性较高,不容易产生结构开裂,对结构安全影响较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2为完成施工步骤S105时的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连接构造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完成这个施工流程形成的新建排水管道接入已建井体的连接构造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31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提袋自动供袋机
- 下一篇:一种制备形貌可控核壳型均一粒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