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光催化电纺纤维膜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2831.6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1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殷立峰;代云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催化 纤维 修复 芳烃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结合环境友好的光催化技术和电纺纤维技术对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多环芳烃作为土壤中典型的有毒有机污染物,有着广泛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Li等,2006;Motelay-Massei等,2005),由于多环芳烃水溶性差,常吸附于土壤颗粒上,土壤就成为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储藏库和中转站。由于大气沉降(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填埋渗漏、油田开采等,造成我国及全球许多地方土壤受到多环芳烃污染威胁。如天津郊区长期利用污水灌溉,导致周边的蔬菜生产基地土壤中多种多环芳烃的含量超标(Zuo等,2007);江苏兴化、吴江市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煤、草和木材的燃烧以及石油泄漏等,造成多环芳烃污染严重,土壤中多环芳烃平均含量已达1370.3、801.1μg/kg(丁爱芳等,2007)。类似的,珠三角(杨国义等,2007)、长三角(倪进治等,2007),辽宁张士灌区(李红艳等,2007)、浙江慈溪市(李久海等,2007)等近期均有多环芳烃污染的相关报道。多环芳烃会通过接触直接进入人体,或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大气、水和生物等其他环境介质,间接影响人体健康(潜在致癌、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我国沈阳、兰州和广州等许多地区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已经导致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无污染的对照区,多环芳烃是潜在诱因之一(陈宝梁,2004)。因此,修复受多环芳烃等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已成为环境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迄今为止,经济高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实用型技术仍然较为缺乏。
常用的土壤中多环芳烃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微生物法和植物修复法)、物理化学修复、化学与生物相结合修复等方法(朱利中,1999)。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类污染物降解潜力较大,同时微生物修复法具有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处理形式多样、可进行原位、异位及原位与异位联合修复等优点,目前研究较为广泛。但微生物法对高分子量的多环芳烃降解效果不佳,需要依赖共代谢作用和类似物;而且微生物法在面对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时,去除能力弱,且微生物的培养和生长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严重,很难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Li等,2008)。植物修复法具有处理成本低、吸收污染物的生物量大、兼顾美化环境等优点。但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对配套工程要求较高(Jiao等,2007)。其他的如改土、电动、热解吸、溶剂浸提、化学氧化法等常见的物理化学手段(邢维芹等,2007),其优点在于时间短,见效快,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工程费用昂贵(改土法)、能耗高(热解吸法)、应用范围受限(电动法)和损伤土壤肥力结构(溶剂浸提法、化学氧化法)等缺陷。
目前,利用半导体催化剂来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已成为环境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可以使多环芳烃得到较为彻底的降解,效率高,中间产物少,而且催化剂稳定性好、无明显选择性,因此具有应用于土壤中多环芳烃修复领域的潜力。目前以光解或催化光解技术清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较少。土壤中存在的一些物质可作为光敏剂(如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物质可以和土壤中多环芳烃发生光敏化反应使有机物降解(Niu等,2004)。间接光解(光敏化反应)或光催化反应过程可以在更深的土壤表层中进行(Niu等,2003)。引入光催化剂后,多环芳烃在表面活性剂助溶下能被纳米TiO2催化降解(Pramauro等,1998),可检测到一些羟基化和酮化的产物。在可见光激发下,银负载的纳米BiVO4可见光催化剂对多环芳烃具有较为显著的降解能力(Shigeru等,2005)。虽然相关研究已经开始展开,但受限于催化剂的使用问题,具体的实施方法还存在争议,与之相联系的扩散、迁移以及催化转化机理的阐述还不够充分。
此外,纳米光催化剂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纳米级光催化剂颗粒会吸附或悬浮于分散相中,无法分离,造成巨大的浪费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刘子宏,王翔,2006)。而负载型的可见光催化剂薄膜能有效利用太阳光,并回避纳米颗粒的流失问题,从而克服悬浮型粉体催化剂光利用效率低、易团聚、难回收的、可能造成纳米污染等缺陷。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可用来制备催化活性纳米纤维膜。该技术利用带电荷的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中射流来实现超细纤维膜的加工,所制得的纤维直径比传统方法制备的普通纤维直径要小1~2个数量级,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结构致密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左秀琴等,2005),如将其引入到光催化剂膜的制备领域,即可兼顾光量子化效应的纳米粒度要求,又能防止催化剂流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28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