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电池铜料制作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2620.2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0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黄壮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壮明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800 广东省汕头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制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箔制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超薄锂电池负极集流体铜箔的锂电池铜料制作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移动电话以笔记本式电脑产品迅速普及,由于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省,电力汽车的研制倍受关注,作为以上产品的电源,锂电池是最为理想的能源。电解铜箔在锂电池中既充当负极活性物质的载体,又充当负极电子流的收集和传输体。因此,电解铜箔集流体对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电池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超薄电解铜箔性能的提高,锂电池厂家通常采用电解铜箔制作锂电池的负极集流体,特别是锂电池负极集流体用的超薄电解铜箔,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特性,且量轻的特性,故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这些电子产品向微型、薄型、容量大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制作锂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铜箔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的电解铜箔不能满足它的要求,就要研制出适合锂电池生产要求的铜箔。传统锂电池铜料制作系统技术,不能批量生产低于9μ锂电铜箔,而锂电铜箔市场要求朝低于12μ方向发展。目前最薄做到8μm,故国内制造的后处理机不能满足要求,世界最先进日本制造的后处理机虽能处理8μm铜箔,但每台处理机投资成本巨大,而且6μm的铜箔还不能批量生产,工作效率低,另外所生产的铜箔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也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制造锂电池负极集流体铜箔的设备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且效率高的锂电池铜料制作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锂电池铜料制作系统,其包括一控制箱,其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箱相连,并受其控制的附着装置、分离装置、第一张力检测装置、防氧化装置、清洗装置、第二张力检测装置、烘烤装置和收料装置,所述附着装置、分离装置、第一张力检测装置、防氧化装置、清洗装置、第二张力检测装置、烘烤装置、收料装置依次排列设置。
所述的附着装置包括一阳极支撑架、一阳极槽及一与该阳极槽相适配的阴极辊,所述阳极槽固定在所述阳极支撑架上,所述阴极辊活动设置在阳极槽上,对应所述阴极辊的位置于阳极支撑架上设置一用来驱动所述阴极辊转动的交流伺服电机。
所述的分离装置包括一剥离辊及一用来驱动该剥离辊转动的交流伺服电机。
所述的防氧化装置包括一防氧化槽、阳极板及一液下辊,该液下辊活动设置在所述防氧化槽的内腔下部,所述阳极板设置在该防氧化槽的内腔上部。
所述的清洗装置包括一水洗槽、一液下辊及多个喷洗头,该些喷洗头设置在所述水洗槽的内腔侧壁上,所述液下辊活动设置在该水洗槽的内腔下部。
所述的收料装置包括一收卷辊及一交流变频电机,该交流变频电机通过一磁粉离合器带动收卷辊转动。
于所述附着装置和分离装置之间设有一喷洗装置,该喷洗装置与所述控制箱相连,并受其控制。
所述第一张力检测装置包括一第一检测辊及一设置在该第一检测辊上的第一张力传感器。
所述第二张力检测装置包括一第二检测辊及一设置在该第二检测辊上的第二张力传感器。
其还包括多个导向辊,该些导向辊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防氧化装置和清洗装置之间,清洗装置和烘烤装置之间,烘烤装置和收料装置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析出后,并吸附在阴极辊上,经过喷洗装置水洗后,绕过剥离辊、检测辊进入防氧化槽,铜箔表面防氧化处理后进入水洗槽进行漂洗,最后经检测辊到烘箱干燥后收卷,即制得超薄锂电池负极集流体铜箔,有效缩短生产工序,提高工作效率,且采用张力控制方式保证能正常快速生产6μm铜箔,经测试,合格率比传统制造模式提高3%以上,抗氧化性能达到180℃/h以上,且可大批量化生产厚度为6μm的铜箔,所生产的铜箔的抗拉强度≥35kg/mm2,延伸率>3%,厚度均匀<3%,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有利于锂电池制造中的应用,提高锂电池的质量,且制造成本低,利于推广。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壮明,未经黄壮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26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关电器的触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单稳态永磁机构的手动分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