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厚壁薄底金属件成形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1973.0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1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向治海;邹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1C23/02;B21C29/00;B21D22/20;B21D37/16;B21D37/1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詹永斌 |
地址: | 64217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厚壁薄底 金属件 成形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厚壁薄底金属件成形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厚壁薄底金属件加工采用的是对棒料进行切削的加工工艺,其工艺流程为:棒料下料得到坯料~车削外圆面~车削端面~粗车内孔~精车内孔。采用切削加工所需棒料尺寸大,浪费大量的原材料,材料成本高;切削加工对刀具、夹具等工装模具消耗量大,设备成本高;加工效率低所需生产人员较多,人工成本高;加工难度大,特别是细长孔,也不适于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压力加工的厚壁薄底金属件成形工艺,把传统的切削加工工艺,改为整体挤压引伸成形工艺,不仅大幅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也降低了机械加工的成本。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厚壁薄底金属件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下料,将实心棒料用锯床进行下料,得到坯料;
b、加热,用工频加热炉对坯料进行加热;
c、挤盂,将加热后的坯料挤盂造型,挤出中间孔并拔长坯料高度,初步形成厚壁薄底的中间件;
d、加热,用工频加热炉对中间件进行加热;
e、快速冷却,将加热后的中间件底部与冷却槽中流动的冷却水快速接触冷却;
f、引伸,将中间件变薄引伸至所需高度并将中间孔的尺寸引伸至要求尺寸,完成后得到成品件。
所述厚壁薄底金属件成形工艺中步骤b和步骤d的加热温度范围为:900℃±30℃。
所述厚壁薄底金属件成形工艺中步骤f的引伸加工完成后对引伸冲子用冷却水进行冷却,用石墨进行润滑。
本发明工作原理为:对厚壁薄底金属件采用挤压引伸成形的压力加工工艺,由于体部壁厚相对较厚,其挤压成形需要较大的挤压力;而底厚较薄,这又需要减小挤压力,且在引伸加工时底部极易被拉穿,导致产品报废。这是一对矛盾的共存体。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创造性的引入了冷热相辅相成的加工工艺。为了解决厚壁引伸所需要的挤压力,通过采用工频加热设备,让金属件在挤盂和引伸前充分加热,其温度控制在900℃±30℃,使其所需挤压力大幅降低。由于金属件底部也同样被加热,且金属件底部厚度较薄,在引伸过程中极易穿底,为此又引入了流动的冷却水,通过引伸前对金属件底部快速冷却,使金属件底部温度瞬间降低,而体部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在降低体部挤压力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底部抗挤压力的能力,避免了底部拉穿的问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把传统的切削加工工艺,改为整体挤压引伸成形工艺,不仅大幅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也降低了机械加工的成本。
2、巧妙的引入了冷热这对矛盾共同体:通过加热设备,配以合理的加热工艺参数,温度控制在900℃±30℃,有效的降低了厚壁金属件所需的挤压力;通过采用流动的冷却水,对薄底金属件底部进行快速冷却,以达到提高底部抵抗挤压力的能力。
3、采用冷却液对引伸冲子进行有效的冷却,并涂抹润滑剂,减小引伸冲子的变形及摩擦,避免压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4、与切削加工相比,改善了工艺性,适于批量生产。由于采用了整体成形的压力加工工艺,使产品具有良好的金属流线,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提高了产品的综合性能。该工艺技术特别适用于对产品有较高强度要求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厚壁薄底金属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非限制性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厚壁薄底金属件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下料,将30CrMnSiA作为原材料的实心棒料用锯床进行下料,得到坯料;
b、加热,用工频加热炉对坯料进行加热,加热温度范围为:900℃±30℃;
c、挤盂,将加热后的坯料挤盂造型,挤出了中间带孔的坯料,同时把坯料的高度拔长,初步形成厚壁薄底的中间件,为后续引伸加工作好准备;
d、加热,用工频加热炉对中间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范围为:900℃±30℃;
e、快速冷却,将加热后的中间件底部与冷却槽中流动的冷却水快速接触,使中间件底部温度瞬间降低,而体部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19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