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拓扑特征的点云配准算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8409.3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0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冯琰一;汪刚;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5/00 | 分类号: | G06T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6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拓扑 特征 点云配准 算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特别涉及基于拓扑特征实现三维点云配准的算法。
背景技术
三维模型在虚拟仿真训练、文物保护、医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三维扫描技术的发展,对点云模型的处理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点云处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同一场景的得到的两个点云数据配准。
对点云的配准按照配准过程可分为:粗配准、精确配准。粗配准是通过提取不同视角数据集的相对应的控制点,来计算配准变换参数。但由于无法获得精确的对应控制点,所以粗配准精度无法满足要求。精确配准的主要思想是迭代思想,通过迭代来逐渐逼近最佳结果。但精确配准需要一个迭代的起始位置,来增大收敛到最佳结果的概率,这个起始位置可由粗配准提供。综述所述,配准过程为先由粗配准得到一个迭代的起始位置,在通过精确配准得到最终配准结果。
粗配准:
目前常用的选取原始点云的方法有:均匀采样、随机采样和基于局部几何特征的采样。其中均匀采样和随机采样并没有考虑其中均匀采样与随机采样简便易行,但并没有考虑选取出来的特征点所包含的点的信息,这样可能会丢失点云的关键特征。基于局部几何特征的采样通过提取数据集的局部特征,作为数据配准的控制点。然而,这种基于物体局部几何特征的配准方法,对于不同视角获取的三维点云配准的鲁棒性不高。
精确配准:
目前最常用的精确配准方法是ICP算法。它是由Besl和McKay提出来的。其本思想是先在一个点集中搜索另一个点集中点的点的最近点来得到对应点集,并计算使对应点之间的欧式距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刚体变换。然后将得到的变换作用于点集,再不断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满足收敛条件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ICP算法可以获得比较精确的配准结果,使用非常广泛,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算法假设其中一个点集是另一个点集的子集,这一要求在很多时候难以满足;算法在搜索对应点的过程中,计算代价非常的大;在基本的ICP算法中,在寻找最近点的时候,算法搜索的是欧式距离的最近点,这种假设是比较武断的,它会产生错误对应点。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各种改进方法。对ICP算法的改进有以下三个方向:配准元素的选择、配准策略的确定和误差函数的求解,其中大部分改进方法都是对前两个方向的改进。
配准元素的选择:在标准ICP算法中,点集中的所有点都参与对应的点的计算,这使得计算量非常的庞大。所以研究者提出了许多配准元素选择的方法,运用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点集来进行配准,从而减少配准点集的数量减少计算量。最初使用的式随机采样方法,后来发展到基于几何特征的采样方法。
配准策略的确定:在标准ICP算法中,确立对应点时采用的是点到点的欧氏距离。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点到面、点到投影等方法来确立对应点。有些研究者不仅考虑了距离,在确立特征点时加入了其他对几何特征的考虑,如:法向量、曲率等。在确立对应点后,研究者还提出了去除错误对应点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基于点云自身的几何特性与刚性运动一致性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标准配准算法计算量大、错误对应点多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特征的点云配准算法。该算法不仅减少了计算量,还保证了配准效果。
本算法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粗配准阶段:采用了点云的拓扑特征(边界特征和突出特征点)选取控制点,从而减小了计算量。
精确配准阶段:配准元素选择边界特征点和突出特征点,从而减少提取特征点的数量,减少了计算量。
精确配准阶段:确定对应点集时,采用的策略是选取邻域重心的最近点为对应点,由于加入了对邻域特征的考虑,提高了算法对噪声的鲁棒性。
本算法的有益效果是,利拓扑特征在点云配准过程中减少了配准元素、去除了错误对应点。从而在减少了点云配准的计算量的同时、提高了配准算法的鲁棒性。
附图说明
图为本发明算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粗配准:本算法采用基于拓扑特征的点云粗配准算法,分别计算平移向量和旋转矩阵。
1.1平移向量计算:
分别计算各点云的重心,将各点云的重心重合得到粗配准的平移向量。
1.2旋转矩阵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84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ONU
- 下一篇:一种植物造型的数据传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