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荧光效应的Eu-Sialon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7456.6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2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覃春林;温广武;王鑫宇;宋亮;夏龙;王春雨;钟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主分类号: | C09K11/80 | 分类号: | C09K11/8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王元生 |
地址: | 264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荧光 效应 eu sialon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荧光效应的Eu-Sialon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白光发光二极管(LED) 是近年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有望取代白炽灯、荧光灯、钠灯等成为新一代的照明光源。其白光的转换方法通常利用不同显色特性的荧光粉实现红、蓝、绿三原色的输出。例如YAG : Ce3+荧光粉是公认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半导体照明用黄色荧光粉,但是其热稳定性差,发光效率随温度的增加急剧下降。最近出现的氧氮化物荧光粉则表现出良好的热学、化学稳定性以及与LED芯片的匹配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粉,氮氧化物和氮化物因为其在固体照明和显示上的潜在应用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Sialon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氮氧化物材料,由于具有极高的磷光密度和较好的高温量子效率,Sialon在高温、辐射环境中工作的微电子/光学装置中将有广泛的前景。Sialon的结构主要是基于交联的SiN、四面体网络,由于具有大的晶体场分裂能和强的电子云弥散效应,能有效地降低掺杂稀土离子的5d电子能态。这样,Sialon荧光材料具有了从紫外到可见光区的宽带激发带,而且能强烈吸收蓝绿光。通过改变Sialon的化学组成,可以获得蓝、绿、黄、红的全波长发射。由Sialon荧光材料组成的双色或者多色LED,具有高流明效率、高色稳定性、色温可调性、高显色指数等优良的性能。
通过实验发现,通过气压辅助CVD工艺(PA-CVD)可以制备出高纯的Sialon纳米带单晶,并且可以在CVD过程实现Eu、Ce等稀土元素的原位掺杂,形成Eu-Sialon纳米带结构。实验发现Eu-Sialon纳米带具有极高的磷光密度和较好的高温量子效率,由Eu-Sialon纳米带组成的双色或者多色LED,具有高流明效率、高色稳定性、色温可调性、高显色指数等优良的性能。
中国专利CN 201110282744.3公开了Mg-α-SiAlON为主体晶格的荧光材料制造方法。本申请人的中国专利CN200610146280.2和 CN200910015783.X中分别公开了Sialon准一维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Sialon纳米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而关于Eu-Sialon纳米带的合成方法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Eu掺杂的具有高温稳定和荧光效应的Eu-Sialon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荧光效应的Eu-Sialon纳米带,其特征是:将Si-Al-O-N-C粉末与Eu化物粉(铕化物粉)混合,Eu化物占混合粉料的体积百分比为0.1-2%;混合粉料置于石墨坩埚中,在高压氮气环境下,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在坩埚中得到Eu掺杂的Eu-Sialon纳米带。
本发明上述具有荧光效应的Eu-Sialon纳米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将Si-Al-O-N-C粉末和Eu化物粉混合,制成混合粉料,Eu化物粉占混合粉料的体积百分比为0.1-2%; b. 将混合粉料进行干法或湿法球磨;c. 将球磨后的粉料置于石墨坩埚中,放入气氛压力烧结炉内,抽真空,然后加热至80-150℃,通入氮气,炉内氮气压力控制在0.3-1.5MPa;d. 当炉内压力稳定后,继续升温,控制温度在1200-1600℃的条件下保温1-3小时,在石墨坩埚中形成Eu-Sialon纳米带材料。
本发明所述Eu化物粉可以为氧化铕(Eu2O3)或氢氧化铕(Eu(OH)3·xH2O)或三氯化铕(EuCl3·xH2O)或氟化铕(EuF3)或硫酸铕(Eu2(SO4)3·xH2O)或硝酸铕(Eu(NO3)3·xH2O)或碳酸铕(Eu2(CO3)3·xH2O)或醋酸铕(Eu(O2C2H3)3·xH2O)或单质Eu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74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