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休眠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7423.1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2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星;房传礼;韩金坤;韩娟娟;王兵;张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471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休眠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休眠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以及环境保护压力的逐渐增长,汽车产业已开始进入交通能源转型期,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电池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与传统的汽车上的电子设备一样,电动汽车中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由汽车上的铅酸电池提供。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现:用户在停车后,并不会直接关闭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且现有的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较多,功耗也较高,因此,经常会出现电池管理系统将电动汽车上的铅酸电池的电量消耗完的现象,从而使用户无法正常启动车辆。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休眠控制电路,能够克服现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具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休眠控制电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电池管理系统将电动汽车上的铅酸电池的电量消耗殆尽的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休眠控制电路,主要包括:两个光耦合器、一个继电器以及一个驱动电路;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入端与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光耦合器的集电极与电动汽车的电源连接,第一光耦合器的发射极与驱动电路连接;第二光耦合器的输入端与电动汽车的钥匙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二光耦合器的集电极与电动汽车的电源连接,第二光耦合器的发射极与驱动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的监测端分别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在第一光耦合器和第二光耦合器的控制下驱动继电器吸合/断开。
本发明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较佳的,前述的休眠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器和第二光耦合器均包括: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
较佳的,前述的休眠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入端与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分别连接,且所述第一光耦合器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
较佳的,前述的休眠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输入端与第二电阻和第二电容分别连接,且所述第二光耦合器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电动汽车的钥匙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
较佳的,前述的休眠控制电路,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三电容和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第一光耦合器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二光耦合器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所述继电器的使能端、第三电容和二极管并联后,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均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休眠控制电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的休眠控制电路可以在电动汽车处于熄火状态下,有效降低电池管理系统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电量的消耗。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技术效果,成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休眠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休眠控制电路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74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