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5503.3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7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丁振鑫;张学锋;齐晓光;陈忠民;穆中范;王炜;杨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F1/36 | 分类号: | G01F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 矩形 多流道 流量 分配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测量压差来测量连续流体流量的测量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仪。
背景技术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调研,目前尚没有适合测量并联窄缝流道流量分配的仪表,仅有的几篇文献也是介绍流速分布的测量技术。而要通过流速分布测量结果得到流量分配,则必须在每个窄缝流道中布置很多探针,这将引起流道流动状态的变化,测到的情况将与实际状态不同。同时从流速分布到流量分配还需进行理论假设和繁复的推算,因此测量结果离实际情况偏差较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流道流量分配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偏差大,不适于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的测量这一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仪。具体如下:
一种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探头、固定密封座、压紧盘、支撑套、调节螺母、手柄、密封套、密封垫圈、全静压测管和限位片;全静压测管位于测量仪轴线上,为两根并排的细管,其前端弯曲90度,形成探头,探头的两根细管中,一根端部开口,另一根端部封闭,侧壁开口;全静压测管外部为密封套;密封套前段位于固定密封座内,密封套与固定密封座采用密封垫圈密封,并以压紧盘压紧密封垫圈;密封套中段位于支撑套内;密封套中段和后段外表面设有螺纹;支撑套后部设有调节螺母,调节螺母内设有与密封套螺纹相配合的螺纹;调节螺母后部设有限位片;密封套后段设有手柄。
所述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缝宽为2-3毫米。
所述全静压测管每根细管的直径优选为1.5mm。
所述全静压测管的探头端设有加强筋。
本发明的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仪对流道中的流体流动干扰小,适于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的测量,能够直接、真实的测量每个流道的流量及其占总流量的份额,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在不拆卸条件下变换流道进行测量,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装置纵剖示意图
图2 本发明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装置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记:1.探头,2.加强筋, 3.固定密封座,4.压紧盘,5.支撑套,6.调节螺母,7.手柄,8.密封套,9.密封垫圈,10.全静压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分配测量仪包括探头1、固定密封座3、压紧盘4、支撑套5、调节螺母6、手柄7、密封套8、密封垫圈9、全静压测管10和限位片;全静压测管10位于测量仪轴线上,为两根并排的细管,用于引出流体的全压和静压,其前端弯曲90度,形成探头1,探头1的两根细管中,一根端部开口,用于测量全压,另一根端部封闭,侧壁开口,用于测量静压;全静压测管10外部为密封套8;密封套8前段位于固定密封座3内,密封套8与固定密封座3采用密封垫圈9密封,并以压紧盘4压紧密封垫圈9;密封套8中段位于支撑套5内;密封套8中段和后段外表面设有螺纹;支撑套5后部设有调节螺母6,调节螺母6内设有与密封套螺纹相配合的螺纹;调节螺母6后部设有限位片;在限位片和螺纹的共同作用下,旋转调节螺母6能够使密封套8前后移动;密封套8后段设有手柄7,手柄7能够带动密封套8旋转,进而改变探头1的指向。
另外,当待测流体流速较大时,全静压测管10的探头端可以采用加强筋2来防止振动。
用本发明的测量仪对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流量进行测量时,首先,将测量仪固定在待测装置上,测量仪轴线与窄缝流道平面垂直,旋转调节螺母6,使探头1与待测流道出口对齐,旋转手柄7,使探头1伸入待测流道,正对来流方向,流体的全压和静压通过全静压测管10引出,采用常规装置获得流体流速、流量等数据;然后,再次旋转调节螺母6和手柄7,使探头1转换至另一待测流道,以此类推,获得各流道流体流速、流量等数据,完成测量。
采用本发明的测量仪对并联窄缝矩形多流道的流量分配情况进行了实际测量,待测对象为20个宽度不均匀的窄缝矩形流道,在7种不同流量工况下,获得了准确的流量数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55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逆反流量计
- 下一篇:一种新型炉膛燃料输送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