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致化学发光细菌传感方法及多功能探针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4711.1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4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汪阳忠;刘洋;李景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薄观玖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 发光 细菌 传感 方法 多功能 探针 | ||
1.一种电致化学发光细菌传感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a. 探针的制备:
取3毫升浓度为1.87×10-9摩尔每升的纳米金溶液,然后加入0.05~5毫克葡萄糖氧化酶,室温下搅拌24小时;然后在10000转每分钟的转速下离心10~20分钟并用去离子水洗涤,最后用0.1~6毫升,pH为7.2~7.4,浓度为0.01摩尔每升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分散,即可得表面修饰葡萄糖氧化酶的金纳米粒子探针溶液;
b. 金电极的处理与组装:
用pH为7.2~7.4,浓度为0.01摩尔每升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将伴刀豆蛋白A凝集素配制成浓度为0.5~2毫克每毫升的溶液;取50~100微升配制好的伴刀豆蛋白A凝集素溶液,分别加入各5微升浓度为10~20毫摩尔每升的氯化钙和氯化锰溶液,二者的物质的量比为1:1,将活化处理好后的金电极表面浸泡在伴刀豆蛋白A凝集素溶液中,静置修饰14小时;然后将金电极取出,用pH为7.2~7.4,浓度为0.01摩尔每升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再放入50~100微升浓度为0.5~2毫克每毫升的牛血清蛋白组分五溶液中封闭,静置1小时;接着将金电极取出,用pH为7.2~7.4,浓度为0.01摩尔每升的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取5~10微升的细菌分散液滴加在金电极表面,室温下浸泡1~2小时;用pH为7.2~7.4,浓度为0.01摩尔每升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再将金电极浸泡在50~100微升配制好的金纳米粒子探针溶液中,在室温下反应0.5~2小时;
c.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用pH为6.0~11.0,浓度为0.1摩尔每升的磷酸盐缓冲液缓冲溶液配制含100~500微摩尔每升的鲁米诺和0.05~1摩尔每升的葡萄糖的电解质溶液;往小烧杯中加入2毫升所配置电解质溶液,将组装好的金电极与铂对电极和银-氯化银参比电极构建成三电极体系,然后用电致化学发光的方法进行检测;扫描电压范围为0~0.6伏,扫速为100毫伏每秒,光电倍增管电压为600伏;
或按照上述用料比例、步骤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金溶液中纳米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50纳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菌分散液为用pH为7.2~7.4,浓度为0.01摩尔每升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分散而成的浓度为4.17×104 ~4.17×108个菌落每毫升的大肠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溶液。
4.一种多功能探针,其特征在于:在纳米金粒子表面固定多个葡萄糖氧化酶,能够放大检测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50纳米,并具有催化鲁米诺发光的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葡萄糖氧化酶具有识别与催化双重功能,葡萄糖氧化酶能够催化葡萄糖氧化产生过氧化氢,其表面的糖链能够与伴刀豆蛋白A凝集素特异性识别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471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