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形成可附连到车辆外表面的物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2925.5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9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C.A.奥斯特兰德;K.L.冈;C.K.比勒;C.A.奥伯利特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0 | 分类号: | B60R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青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形成 可附连到 车辆 外表 物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体涉及形成可附连到车辆外表面的物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通常包括不同的徽章,诸如标志,以指示车辆的品牌和/或制造商。这样的标志通常被设计为传达车辆和车辆的制造商之间的正面的和可容易识别的关系,且因此通常附连到车辆的可视外表面,例如,前格栅、后提升式车门和后备箱,和/或轮罩。标志的任何缺陷或劣化可损坏车辆的给人感受到的质量和/或使车辆制造商名声受损。
发明内容
一种形成可附连到车辆的外表面的物品的方法包括加热热塑性系统,以形成预成形件。该热塑性系统包括基板和固化膜,固化膜由涂覆成分形成并连结到基板。此外,预成形件具有:第一表面,具有初始的图像清晰度和初始的光泽度;和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反地间隔开。该方法还包括将预成形件布置在模制表面和压力表面之间,该压力表面与模制表面间隔开,从而第一表面面对模制表面和第二表面面对压力表面。第一表面和模制表面在其之间限定第一腔体,第二表面和压力表面在其之间限定第二腔体。在布置之后,该方法包括使第一表面按照模制表面适形,以由此形成物品,其中,物品具有初始的图像清晰度和初始的光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对应于固化膜,模制表面在其中限定多个凹部。此外,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布置为不流体连通。另外,物品在其上包括多个突出部,每个突出部对应于多个凹部的相应一个。对于该实施例,在将预成形件布置在模制表面和压力表面之间之后,方法包括冷却模制表面。随后,在冷却之后,方法包括使第一表面按照模制表面适形,以由此形成物品,其中,物品具有初始的图像清晰度和初始的光泽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布置之后,方法包括将模制表面冷却到小于或等于大约38°C的温度。另外,适形包括同时进行第一腔体的抽气和第二腔体的加压。抽气包括将第一表面在第一腔体内暴露于大约33KPa至大约75KPa的真空,持续大约5秒至大约60秒的时间段,加压包括将具有小于或等于大约21°C的温度的压缩气体以大约345KPa至大约1,035KPa的压力施加到第二表面,持续大约5秒至大约40秒的时间段。
详细描述和图或附图对本发明是支持性的和说明性的,但本发明的范围仅被权利要求限定。尽管已经对执行本发明的较佳模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得知在所附的权利请求的范围内的用来实施本发明的许多替换设计和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附连到车辆的外表面的物品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是形成图1的物品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用于形成图1的物品的热塑性系统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4是由图3的热塑性系统形成的预成形件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5是在附连到图1的车辆的外部之前图1的物品的示意性正视图,该物品由图4的预成形件形成;
图5A是图5的物品的沿线5A-5A截取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6是布置在两个加热站之间的图3的热塑性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7是图4的预成形件的示意性局部截面视图,该预成形件布置在被构造用于热成型的装置的模制表面和压力表面之间,;
图8是图7的模制表面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局部顶视图,其中,模制表面在其中限定多个凹部;和
图9是图4的预成形件的示意性局部截面视图,该预成形件按照图7的模制表面适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可附连到车辆14的外表面12的物品10在图1中大体示出。例如,物品10可以是标志110或徽章,其被构造用于附连到汽车的外表面12。在另一例子中,尽管没有示出,物品10可以是用于附连到汽车的外表面12的车体侧部模制件或翘板(rocker)。但是,物品10还可用于非汽车应用,诸如,但不限于,建筑、铁路、航空和水下车辆。
现参考图2,披露了一种形成可附连到车辆14(图1)的外表面12(图1)的物品10(图1)的方法16。方法16包括加热(通过图2的块18大体指示,并在图6中大体示出)热塑性系统20(图3),以形成预成形件30(图4)。如在此所用的,术语预成形件是指经历随后的加工的工件,即,加工中(work-in-process)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29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