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CAN网络的数据通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数据通讯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210482873.1 | 申请日: | 2012-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2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 发明(设计)人: | 高会军;潘惠惠;汪超;于金泳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can 网络 数据通讯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控网络总线通讯领域。
背景技术
CAN是ControllerAreaNetwork的缩写,是ISO国际标准化的串行通信协议。1986年德国电气商博世公司为解决现代汽车中众多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开发的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CAN总线通信接口中集成了CAN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可完成对通信数据的成帧处理,包括位填充、数据块编码、循环冗余检验、优先级判别等项工作。CAN最大的特点是废除了传统的站地址编码,取而代之对通信数据块进行编码。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可使网络内的节点个数在理论上不受限制。它采用双线多主/从模块方式,所以一个模块出故障对系统不会有什么影响,就是一般称的被缓机制。目前CAN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认同,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分布式测控系统之间的通讯领域。
以CAN总线技术组建的分布式测控网络,用于连接现场的智能传感器、执行器、智能I/O模块、智能仪表、测试仪器等,就形成了基于CAN的测控网络。目前,CAN总线使用的技术规范主要是CAN2.0A和CAN2.0B,CAN2.0A报文标示符可以达到2032种,而扩展标准CAN2.0B的报文标示符几乎不受限制。
为了保证数据通讯的可靠性要求,CAN2.0技术规范中规定CAN总线数据采用短帧结构,一般数据长度不超过8个字节,组成一个单帧,这样的好处是传输时间短,受干扰概率低,具有良好的检错效果。但是由于测控网络之间ECU与ECU之间或者测控设备与ECU之间的信息交换通常超过8个字节,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多帧数据通讯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在基于CAN网络的通讯系统中,实现不增加系统额外资源的情况下提高字节数据传输能力,从而提供一种基于CAN网络的数据通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数据通讯方法。
基于CAN网络的数据通讯系统,它包括发送端1、发送数据请求模块、数据拆分模块31、接收端2、接收数据请求模块、数据重组模块32、时间管理模块4、一号错误处理模块51和二号错误处理模块52;
发送端1是发送数据请求模块的ECU数据请求的主动提供者;
发送数据请求模块用于将ECU数据请求发送至数据拆分模块31;
接收端2是接收数据请求模块的ECU数据请求的被动接收者;
接收数据请求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数据重组模块32的数据;
数据拆分模块31用于对数据进行拆分;还用于将拆分后的数据发送到CAN网络;
数据重组模块32用于从CAN网络中接收数据,还用于对数据进行重组;
时间管理模块4用于对数据拆分模块31和数据重组模块32进行时间管理;还用于当数据拆分模块31出现错误时序时,将错误信息提供给一号错误处理模块51;还用于将数据重组模块32出现错误时序时,将错误信息提供给二号错误处理模块52;
一号错误处理模块51用于回复信息给发送端1;
二号错误处理模块52用于回复信息给接收端2。
基于上述系统的数据通讯方法,它由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首先为连接在总线上的数据通讯系统ECU分配发送与接收的唯一身份标识ID,并将其建立成一个地址映射字典;
步骤二、当发送端要请求数据发送的时,则根据发送端的身份标识ID,并查找地址映射字典,开通一个通讯通道,动态创建一个用户协议数据单元PDU,并为PDU分配所需要的资源信息,进入发送数据处理步骤;
当接收端根据接收身份标识,判断出要接收数据时,则查找地址映射字典,开通一个通讯通道,动态创建一个用户协议数据单元PDU,为PDU分配所需要的资源信息,进入接收数据处理步骤;
发送数据处理步骤:
步骤A1、首先判断发送端请求的数据量,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进行数据传送;并判断请求的数据量是否小于8个字节,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A2,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A3;
步骤A2、通过发送管理模块,采用一个CAN帧将完整的请求数据传送出去,并执行步骤A5;
步骤A3、通过发送管理模块,进入发送多帧数据处理状态,并执行步骤A31;
步骤A31、进行请求数据的拆分,并对拆分的多帧数据进行顺序编号,保证接收实体能够根据编号的顺序来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帧是否正确,以及能够重组多段数据帧,得到完整的原始请求数据,并首先发送第一帧数据即:首帧数据;发送完成后,等待接收端应答信息,即:流控帧,并设定超时等待参数,执行步骤A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28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