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吸附脱除粗苯中二硫化碳和噻吩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0205.5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2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伟;乔宏琴;魏小林;王耀红;刘小晨;孙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旭阳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5/04 | 分类号: | C07C15/04;C07C7/13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朱梅;师杨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吸附 脱除 粗苯中 二硫化碳 噻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技术领域,涉及焦化粗苯的除杂,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连续吸附脱除粗苯中二硫化碳和噻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苯既可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中的芳烃抽提,又可来自煤的焦化干馏,随着原油价格的走俏,焦化苯逐渐成为了石油苯的替代产品,然而限于原料与工艺,焦化苯的含硫量往往大大高于石油苯,硫对有机化工加工过程的危害很大,故焦化苯的价格远低于石油苯,也正因如此,焦化苯的精制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焦化苯精制的主要目的实质是脱硫,而脱硫主要是除去CS2和噻吩。
脱除焦化苯中噻吩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法能耗高,操作复杂,成本高,且破坏了噻吩结构,不能够对其进行回收利用。物理法主要有萃取精制法、冷冻结晶法、吸附分离法等。其中,吸附分离法简单易行,能耗低,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焦化粗苯,回收噻吩,还可以使吸附剂得以再生。
公开号为CN 1935948A的专利公开了脱除二苯并噻吩的Na+交换Y型分子筛的再生方法:在450℃氩气中焙烧18小时。公开号为1226082的专利将吸附饱和后的分子筛吸附剂在200~400℃下通入N2吹扫2~6小时进行再生。以上两种方法耗时长,能耗高,且循环使用次数和效果不够理想。
以连续吸附法实现对粗苯中微量CS2杂质和噻吩的脱除,同时分别获得含高浓度CS2和噻吩的苯溶液,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连续动态吸附法,选择性吸附脱除粗苯中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微量CS2和噻吩,分别实现CS2和噻吩的回收,得到不含CS2和噻吩的粗苯,降低后续加氢脱硫负荷,提高加氢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吸附脱除粗苯中二硫化碳和噻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泵控制使粗苯通过装有CS2吸附剂的CS2吸附单元;
2)使步骤1)所得粗苯通过装有噻吩吸附剂的噻吩吸附单元,
其中,所述CS2吸附单元包括2个并联的CS2吸附塔,所述2个并联的CS2吸附塔相互切换使用,当一个CS2吸附塔中的吸附剂吸附饱和后,将待处理粗苯切换至另一个CS2吸附塔进行吸附处理,同时对吸附饱和的CS2吸附塔中的CS2吸附剂进行脱附和再生处理;
所述噻吩吸附单元包括2个并联的噻吩吸附塔,所述2个并联的噻吩吸附塔相互切换使用,当一个噻吩吸附塔中的吸附剂吸附饱和后,将待处理粗苯切换至另一个噻吩吸附塔进行吸附处理,同时对吸附饱和的噻吩吸附塔中的噻吩吸附剂进行脱附和再生处理;
所述脱附处理是指采用氮气脱附CS2吸附剂和噻吩吸附剂上的CS2与噻吩,氮气的流量控制在0.1~3ml·min-1,脱附温度控制在20℃~300℃;优选地,在室温下,向CS2吸附塔/噻吩吸附塔的固定床中通入N2(0.5ml/min)吹扫30min,此时使收集到的液体进入稀二硫化碳/稀噻吩储槽。
所述再生处理是指在100~400℃下,分别向CS2吸附塔和噻吩吸附塔中通入氮氧混合气体0.5~2h,使CS2吸附塔和噻吩吸附塔中的吸附剂再生,其中,在氮氧混合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为1.5wt%;优选地,在氮气吹扫条件下,将CS2吸附塔/噻吩吸附塔的固定床升温至200℃(升温速率为2℃/min),并在200℃下持续通入氮气1小时,脱附氮气经冷凝器冷凝后,其中的CS2/噻吩被冷凝回收至浓二硫化碳/噻吩储槽;
所述CS2吸附剂为硅铝分子筛,可选自3A型、4A型、5A型、13X型、10X型、NaY型和CaY型。
所述噻吩吸附剂为负载Ag+,Ce3+,Cu2+,Zn2+中一种或两种离子的NaY型分子筛。制备方法如下:
I、称取40-60目的NaY型分子筛并置于陶瓷坩埚中,在马弗炉中300-600°C下焙烧3-6小时后,在空气中自然降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旭阳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旭阳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02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