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0164.X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4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郭瑞林;王占中;刘亚飞;吴秋芳;王景顺;刘彦珍;毛光志;路志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阳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5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物 育种 智能 决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
背景技术
同异理论是继灰色育种理论之后,针对作物育种中的同异现象而提出来的又一种新的定量化育种理论。它的提出和应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经验育种的局限性,使得作物育种能够从定量的角度解释和描述作物育种过程各个关键阶段和环节,从而为育种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因此,备受育种工作者青睐,目前已在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谷子、绿豆、芸豆、马铃薯、甘蔗、葡萄等11种作物育种中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效果。虽然育种决策过程中牵涉到的数学运算并不复杂,但育种材料成千上万,处理起来却相当麻烦,这样无形中便限制了这种理论在育种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以Java技术为支撑,以Eclipse为开发平台,研制出了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一种快捷有效的决策工具和手段。
其技术方案如下:
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包括:育种目标同异关系分析模块、亲本同异分类模块、杂交组合同异评估模块、单株同异选择模块、品种同异比较模块、品种同异布局模块、品种同异栽培模块:
所述育种目标同异关系分析模块:采用同异关系分析原理与方法,分析各性状对产量或品质的影响,区分主要性状与次要性状,明确各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为确定客观合理的育种目标提供依据;
所述亲本同异分类模块:定量地确定各亲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关系从本质属性上将亲本进行分类,用于指导杂交组合的配制;
杂交组合同异评判模块:采用杂交组合同异评估原理与方法,对杂种F1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定重点组合;
单株同异选择模块:采用单株同异选择原理与方法,对育种分离世代个体或单株进行选择,从而决定取舍,将单株分为3个等级:一等单株为重点单株,在以后世代中加以重点观察、选择;二等单株为一般单株,保留种植,并继续观察、选择;三等单株则加以淘汰;
品种同异比较模块:采用品种同异比较原理与方法,从多个目标性状对品系鉴定、品种比较试验或生产示范试验的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品种同异布局模块:采用品种同异布局原理与方法,对品种多点联合区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生态类型区最适宜种植的品种;
品种同异栽培模块:采用品种同异栽培原理与方法,通过待推广品种与大面积推广品种之间在栽培学特性上的同一度来确定相似性品种,进而实现良种与良法的配套。
本发明所述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传统经验育种相比,该系统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能够阐明作物育种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不但给出质的定性解释,同时也给出量的确切描述,从而实现作物育种的定量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使作物育种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精密的学科。二是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描述作物育种过程中极为复杂的因果关系。三是能够充分利用育种信息对育种现象进行解释,能为品种选育过程各关键阶段或环节做出最优决策。四是能够与计算机原理和技术相融合,编制成程序,操作规范、方便,即使是育种初学者,也能得到育种专家那样的决策水平。
与通常品种比较试验统计分析方法相比,其优越之处就在于可以同时考虑多个性状,因而对品种的评价更加客观、合理;能够克服通常分析结果导致在全省统一推广平均产量居前几位的品种的局限。不仅重视广适性品种的充分利用,而且重视特定适应性品种的增产潜能的发挥。
与通常栽培试验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省去繁琐复杂的栽培试验,仅根据某新品种与大面积推广品种栽培学特性的相似性程度即可推断该品种的栽培类型,继而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之匹配,在新品种推广的当年.直接实现良种与良法的配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上良种与良法相脱节的矛盾,使品种的产量和优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附图说明
图1为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图2为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阳工学院,未经安阳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01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滞留度检测装置以及乘客输送机
- 下一篇:具有穿透折叠壁的导向井的过滤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