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芘-4,5-二酮卤化镍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9205.3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3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毛静;李振宇;孙文华;义建军;李荣波;崔伟松;宋魁峰;杨文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15/04 | 分类号: | C07F15/04;C08F10/00;C08F4/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卤化 金属 配合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芘-4,5-二酮卤化镍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金属配合物在催化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过渡金属配合物用于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领域中,聚烯烃是应用最广泛的树脂之一,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经济因素,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产量和消耗量最大的合成树脂品种。我国是聚烯烃的需求大国,每年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进口该产品,因此在现阶段催化剂的研制是聚烯烃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控制聚烯烃结构与性能的关键因素。
在聚烯烃树脂的应用中,聚乙烯是发展最快、产量最大、用途极广的合成树脂。工业化的聚乙烯催化剂有Ziegler-Natta型催化剂[DE Pat 889229(1953);IT Pat 545332(1956)和IT Pat 536899(1955);Chem.Rev.,2000,100,1169–1203.及该特辑相关文献],Phillips型催化剂(Belg.Pat.530617(1955);Chem.Rev.1996,96,3327–3350)和茂金属型催化剂(W.Kaminsky,Metalorganic Catalysts for Synthesis and Polymerization,Berlin:Springer,1999),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型的高效乙烯齐聚和聚合催化剂。
镍配合物催化乙烯齐聚(SHOP工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反应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基于α-烯烃的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推进了化工业的发展。其结构如下图所示(Angew.Chem.,Int.Ed.Engl.1978,17,466–467;Angew.Chem.,Int.Ed.Engl.,1983,22,503–527;J.Chem.Soc.,Chem.Commun.,1994,2203–2204):
1995年,Brookhart等报道了一类α-二亚胺Ni(Ⅱ)的配合物,可以高活性地聚合乙烯,其结构如下式所示(J.Am.Chem.Soc.,1995,117,6414-6415):
其中α-二亚胺镍催化剂,由于具有高活性,所得的聚合物分子量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调节。随后,Du Pond等公司申请了多个专利(WO 96/23010,WO 98/03521,WO98/40374,WO 99/05189,WO 99/62968,WO 00/06620,US 6103,658,US 6,660,667)。这些α-二亚胺镍催化剂所制备的聚乙烯其分子量随聚合温度提高而迅速下降,一般在高于60°C时催化剂迅速分解失活。
我们组在过去数年里一直致力于乙烯齐聚和聚合催化剂以及催化工艺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了多类配合物的乙烯齐聚和聚合催化剂:中国专利ZL 00121033.5,申请日2000年7月17日,授权公告日2003.1.8;中国专利申请号01118455.8,申请日2001年5月31日;中国专利ZL 01120214.9,申请日:2001年7月6日,授权公告日2004.7.7;中国专利申请号01120554.7,申请日2001年7月20日;中国专利ZL 02118523.9,申请日2002年4月26日,授权公告日2004.12.22;中国专利ZL 02123213.X,申请日2002年6月12日,授权公告日2003.11.19;中国专利申请号03137727.0,申请日2003年6月23;中国专利申请号03148378.X,申请日2003年7月2日;中国专利申请号03154463.0,申请日2003年10月8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86284.7申请日2004年10月29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81711.2申请日2004年12月30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92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蓄热式循环干燥系统
- 下一篇:腔内自然循环干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