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汽轮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9039.7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5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袁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丽君 |
主分类号: | F01D1/22 | 分类号: | F01D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5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汽轮机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汽轮机。
发明背景:
本发明所涉及的新型汽轮机,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工程机械、发电机、船舶等国民经济各领域。
现有的被广泛使用的,尤其是用在船舶上的汽轮机,为燃气轮机形式以及汽轮机形式,其结构较为复杂,体积庞大,目前汽轮机的动力效率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而在节能环保要求非常迫切的形势下,汽车行业更加需要高效率的以膨胀介质如蒸汽、压缩气、液化气体等为能量来源的动力装置。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汽轮机的设计方案,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效率高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高压力输入、无压力排放的特点。膨胀介质的压力能量被全部转换为输出转矩。
关于本发明专利叙述中的名词解释:
1.轴面剖视图:与转动轴线相重合的平面上剖切所得的视图。如图1所示。
2.旋转面视图和旋转面剖视图:与转动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投影所得的视图。如图2和图3-1所示。
3.转动轴线:转动体或旋转空间的转动轴线。如图1中的转动轴线O和图2中的转动轴线R。
4.圆环轴线:轴面剖视图为圆形的三维体圆环,其圆的环绕轴线,如图1和图2中的轴线Q。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汽轮机,其结构主要包括:圆环转动缸体(GT)、螺旋筋板(LJ)、固定盘(P)、耦合转子(C),其中圆环转动缸体(GT)是一个有圆环形空腔的转动缸体,圆环形空腔的轴面剖视图形状为圆形,螺旋筋板(LJ)位于圆环形空腔内,沿圆环形空腔的圆弧表面分布,并与圆环转动缸体(GT)联结为一体,组成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圆环涵道转动缸体沿圆环形空腔开有缸体环槽,固定盘(P)位于缸体环槽中,并固定在汽轮机机体上;
耦合转子(C)安装在固定盘(P)上,位于圆环形空腔内,耦合转子(C)的外径边缘与圆环形空腔的内表面相接触,其转动轴线与固定盘(P)转动轴线垂直,并与圆环形空腔的圆环轴线相切,耦合转子(C)沿半径方向开有耦合槽,螺旋筋板(LJ)可以穿过耦合槽,当耦合转子(C)和固定盘(P)与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发生相对转动时,螺旋筋板(LJ)与耦合槽的滑动啮合推动耦合转子(C)围绕自身转动轴线自转;
螺旋筋板(LJ)沿圆环形空腔的圆弧表面分布,使得圆环涵道转动缸体与固定盘(P)产生相对转动并以均匀转速转动时,耦合转子(C)因耦合槽与螺旋筋板(LJ)的滑动啮合而围绕自身转动轴线以均匀转速自转;
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位于固定盘(P)的一侧,并与耦合转子(C)的耦合槽开始滑动啮合,随着圆环涵道转动缸体与固定盘(P)之间的相对转动,耦合转子(C)在螺旋筋板(LJ)的推力作用下自转,到达固定盘(P)另一侧的螺旋筋板(LJ)的终止端,则螺旋筋板(LJ)与耦合槽脱离啮合,并继续转动,回到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一侧,又开始下一次的滑动啮合;
耦合转子(C)将圆环涵道转动缸体的圆弧面、固定盘(P)、螺旋筋板(LJ)三者之间的空间分隔成高压区和低压区,膨胀介质进入高压区膨胀产生压力,推动圆环涵道转动缸体转动,使得高压区增大而低压区缩小,并输出扭矩。
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内的固定盘(P)的高压区一侧,为膨胀介质进入的位置,在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内的固定盘(P)的低压区一侧,为排汽的位置。
单个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内,装有至少两个螺旋筋板和至少两个耦合转子,单个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内的多个螺旋筋板可以并联排布,也可以串联排布;单个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内的多个耦合转子,以固定盘的转动轴线为对称轴对称排布,耦合转子上装有转子环。本发明所述新型汽轮机可以由多个共轴圆环涵道转动缸体组成。
这样设计的汽轮机,圆环涵道转动缸体在膨胀介质的压力作用下作连续的圆周运动,向机构输出扭矩,整个系统没有作直线往复运动的元件,也没有复杂的蜗轮叶片,机构变得简单,重心也大幅度降低,无转动死角,同时膨胀介质如蒸汽、燃气、压缩气、液化气体等可以持续喷入,因此,膨胀介质的输送及控制变得简单,膨胀介质的膨胀压力全部被转换为输出转矩,并实现无压力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之一的轴面剖视图
图2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固定盘与耦合转子组合体剖视图
图3耦合转子视图
图4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工作原理简图
图5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工作原理简图
图6装有转子环的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丽君,未经袁丽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90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最新马尾油菜种植技术
- 下一篇:一种洗地车主刷升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