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盖与车身部分的可移动连接的铰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7322.6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9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F·豪斯泰特;M·吉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2 | 分类号: | B62D25/12;E05D3/14;E05D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邵静玥;杨勇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盖 车身 部分 移动 连接 铰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盖与车身部分的可移动连接的铰接装置,该铰接装置具有一个与该车盖相连的第一铰接件以及一个与该车身部分相连的第二铰接件,其中设置有两个连接体(Anlenkorgane),这些连接体相应地与所述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活节式地(gelenkig)相连,并且设置有一个调节体(Verstellorgan),该调节体同样活节式地与所述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相连。
背景技术
此类所谓的四活节(viergelenkig)的铰接装置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例如用于将车辆的一个前盖和/或后盖可移动地连接到车身。与此相关地,仅示例性地在DE 10 2007 015 965A1中提及。由于日益增长的对机动车辆安装准确性的要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彼此相邻的车辆部件之间不断减小的空隙值,在相对彼此可移动的车辆部件(例如后盖或前盖相对于车身)区域中的车辆部件热致长度变化尤其可能导致对运动过程的妨碍。由此可能损伤独立的车辆部件,或者不再能进行运动,这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前盖或后盖不再能够打开。
与此相关地,从DE 10 2009 031 338A1已知一种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带有一个在车辆总宽度上延伸的铰接通道,在该通道中设置有多个补偿元件,这些补偿元件应保证相对彼此可移动的车辆部件之间的所希望的间距。清楚的是,此类装置在制造上是非常昂贵的。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了上述缺点的铰接装置。
根据本发明,这个目的是如下解决的,在第一铰接件处安排了一个滑动体并且在第二铰接件处安排了一个对应的引导体。以此方式产生了一种铰接装置,该铰接装置在制造上是成本低廉的、可以多变地并且灵活地应用、并且保证了在不同的热环境条件下维持车辆部件之间的希望空隙值。特别简单且能够成本低廉地制造、并且用于确保所希望的空隙值的一种铰接装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产生,即将该滑动体和该引导体安排为:在该车辆的纵向延伸的横截平面中,使该第一铰接件相对于第二铰接件进行一种至少部分受引导的移动。此外,该引导体可具有一个引导轮廓,该滑动体至少部分地接合到该引导轮廓中。在此该引导轮廓可以如下地实施:该滑动体仅在开放移动的开始部分中或者在关闭移动的最后部分中是被强制引导的,或者该开放移动或关闭移动的整个移动过程都是强制式引导的。
该滑动体和/或该引导体可由塑料、尤其是PTFE制成,以便提供最佳的滑动特性。在此,在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提出,该引导体与该第二铰接件单件式实施,并且该滑动体由塑料生产并且通过一种夹持连接与该第一铰接件相连。
总之,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如下:
1.用于车盖与车身部分的可移动连接的铰接装置,该铰接装置具有一个与该车盖相连的第一铰接件以及一个与该车身部分相连的第二铰接件,其中设置有两个连接体,这些连接体相应地与所述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活节式地相连,并且设置有一个调节体,该调节体同样活节式地与所述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相连,其中在该第一铰接件处安排有一个滑动体并且在该第二铰接件处安排有一个对应的引导体。
2.根据前述1所述的铰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动体和该引导体被安排为,使得在车辆的纵向延伸的横截平面中,该第一铰接件相对于该第二铰接件进行一种至少部分地受引导的移动。
3.根据前述1或2所述的铰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导体具有一个引导轮廓,该滑动体至少部分地接合到该引导轮廓中。
4.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铰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动体和/或该引导体是由塑料、尤其是PTFE制成的。
5.根据前述4所述的铰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导体与该第二铰接件单件式地实施,并且该滑动体由塑料制成并且通过一个夹持连接与该第一铰接件相连。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展示在附图中并且在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示出:
图1是具有开放的前盖的机动车辆的一个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铰接装置的一个第一透视侧面图;并且
图3是图2中的根据本发明的铰接装置的一个第二透视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未经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73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节能精细供热控制系统
- 下一篇:节能且环保的燃气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