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7260.9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9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群;刘嘉;李彦;王淑娟;赵博;禚玉群;陈昌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李志东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滨海 盐碱地 土壤 进行 脱盐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滨海盐碱地区多是退海之地,其土壤大部分为滨海盐碱土,是直接在滩涂盐渍淤泥上发生发展的。这类盐碱地质地粘重,不仅土壤表层积盐重,而且心底土盐分含量也很高,与原始盐渍淤泥相近。同时,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埋深浅且浅层地下水为咸水,高矿化度地下水随强烈的土面蒸发积累在上层土壤,土壤含盐量多在0.4-3%之间,甚至最高可达3-4%。滨海盐碱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土壤和地下水盐分化学组成与海水一致,氯化钠盐占绝对优势,土壤钠吸附比很高,加上形成于盐渍淤泥,导致土壤质地粘重、结构差、透气性不良,除了耐盐性极强的少数盐生植物外,常见的农作物、草坪、花卉、乔木和灌木等均不能生长。
改造盐碱地并提高盐碱耕地的农业生产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目前有关盐碱地土壤的排盐研究,特别是针对滨海地区盐碱地表层土壤快速脱盐的研究绝大多数还处于“暗管排盐”、“地下阻断排盐”、“淡水压盐”等工程措施排盐以及使用土壤改良剂等化学排盐,这些措施对滨海盐碱缺淡水地区不太实用。
然而,目前对滨海地区进行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商业选择。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能够有效改造滨海盐碱地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待脱盐的滨海盐碱地进行挖土垫高形成台田和低洼地;在所述低洼地中建造微藻养殖设备,在所述台田上种植耐盐植物;利用地下咸水或自然降雨对所述台田进行洗盐,并得到洗盐后排水,其中所述洗盐后排水的含盐量为0.3~10重量%;以及将所述洗盐后排水引入到所述微藻养殖设备中进行微藻养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洗盐后排水进行养殖微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下列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盐植物为选自毕氏盐角草、刚毛柽柳、沙枣、白蜡、沙柳、文冠果、海滨木槿、单叶蔓荆和马蔺的至少之一。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脱盐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和有效地获得耐盐植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田高于地平面1米,宽为5~20米,长为60~200米,面积为300~4000m2,所述低洼地低于地平面1~1.5米。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进行土壤脱盐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形成多个台田,其中所述台田的间距为5~20米。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进行土壤脱盐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养殖设备进一步包括:微藻养殖池,所述微藻养殖池内形成有微藻生长空间;微藻培养液,所述微藻培养液设置于所述微藻生长空间中,所述微藻培养液的水为含盐量0.3~10重量%的盐碱地洗盐后排水;以及液流驱动装置,所述液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微藻生长空间中并用于驱动所述微藻培养液的运动。由此,可以实现在液流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微藻生长空间中所容纳的微藻培养液充分混匀,并且可以使得微藻培养液沿着跑道池循环流动,加强了气液和液固传递。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藻养殖设备进行微藻养殖的效率。另外,可以利用废地,变废为宝,不占用耕地,并且能够充分利用滨海地区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藻养殖设备进行微藻养殖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藻养殖设备进一步包括顶盖,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微藻养殖池顶部,用于封闭所述微藻养殖池。由此,可以在冬季封闭保温培养微藻。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设置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与所述液流驱动装置相连,用于驱动所述液流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发电装置为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由此,可以充分的利用滨海地区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为液流驱动装置提供能量来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72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应力共同管沟的施工方法
- 下一篇: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