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下吊物的存储与转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6466.X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5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许可;王璇;马岭;焦慧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11/34 | 分类号: | B63C11/3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存储 转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作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载人潜水器作业系统中用于执行水下设备的定点布放、回收、打捞等作业任务的装置,尤其涉及水下吊物的存储与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载人潜水器是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有效执行海洋科学考察等相关水下作业任务。其中,完成水下起吊作业的技术是当今水下作业工具的研究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它可以从海底吊起机组维修的设备、支援海底油田建设、参加海洋考古、调查深海沉船、打捞珍贵文物等。
目前,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实现水下设备的定点布放、回收、打捞等作业任务主要通过载人潜水器的水下吊物装置来实现,水下吊物装置主要包括综合控制台、水下绞车及吊装单元,由综合控制台操控水下绞车及吊装单元在水下释放或回收目标物,具体操作如下:若要释放水下目标物,则在载人潜水器下潜之前将目标物放在吊装单元的吊钩上,待下潜到水下预定位置时将目标物释放;若要回收水下目标物,则将载人潜水器下潜至目标物附近,然后打开绞车及水下吊装单元的吊钩,将目标物钩住后,潜水器上浮至水面并进行潜水器回收,之后将目标物卸下。这种作业方式可实现水下吊物的布放与回收,但载人潜水器每次下潜仅能完成一个目标物的释放和回收,若要释放和回收多种水下目标物,载人潜水器则需要进行多次下潜,如此不仅作业效率低下,耗费潜水器自身携带的蓄电池能源,而且延长了潜航员在水下的停留时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水下吊物的存储与转运装置,其可以实现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一次下潜完成多种目标物的布放及回收,且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工作可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水下吊物的存储与转运装置,包括带有横向导轨的横向移动机构及带有纵向导轨的纵向移动机构,滑块一滑设于横向导轨上,所述纵向移动机构与滑块一固接并设于横向导轨上;还包括存储篮,滑块二滑设于纵向导轨上,存储篮与滑块二固接并设于纵向导轨上;横向驱动机构一端与所述横向移动机构固接,另一端与纵向导轨连接;纵向驱动机构一端与所述纵向移动机构固接,另一端与存储篮连接;横向驱动机构与纵向驱动机构垂直设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所述横向移动机构及纵向移动机构均为框型结构,横向移动机构包括横向导轨及横向导轨两端的连接板一,所述纵向移动机构包括纵向导轨及纵向导轨两端的连接板二,连接板二与滑块一固接并设于横向导轨上。
所述横向驱动机构采用液压油缸一,液压油缸一一端与固接于连接板一上的安装座一固接,另一端的活塞杆杆头的吊环头与推力座一通过销轴一连接,推力座一固接于纵向导轨上;所述纵向驱动机构采用液压油缸二,液压油缸二一端与固接于连接板二上的安装座二固接,另一端的活塞杆杆头的吊环头与推力座二通过销轴二连接,推力座二与存储篮固接。
所述滑块一与滑块二内均放置有滚珠。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通过存储篮和横向、纵向移动机构的结构设计,通过控制存储篮的位置,控制各个目标物在布放或回收之前与水下吊物装置上吊钩的相对位置,从而易于实现吊钩对目标物的抓取或释放;存储篮中可以存放多种目标物,因此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一次下潜,通过水下吊物装置的配合作业,即可以完成多种目标物的布放及回收;本发明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多个目标物。
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中未示出目标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图2,本发明包括横向移动机构及纵向移动机构,二者均为框型结构,所述横向移动机构包括横向导轨101及横向导轨101两端的连接板一102,所述纵向移动机构包括纵向导轨201及纵向导轨201两端的连接板二202;滑块一3滑设于横向导轨101上,所述纵向移动机构中的连接板二202与滑块一3固接并设于横向导轨101上;还包括存储篮4,滑块二5滑设于纵向导轨201上,存储篮4底部与滑块二5固接并设于纵向导轨201上;优选滑块一3与滑块二5内均放置有滚珠,以减小移动时与横向导轨101及纵向导轨201间的摩擦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64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缩机
- 下一篇:一种螺旋上升整体连续浇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