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漆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6180.1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4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王文;吴航;王群昌;朱圣龙;王福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9/00 | 分类号: | C09D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漆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漆剂,特别是一种对多种有机涂层具有去除作用的脱漆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精细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有机涂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涂料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基材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另一方面是美化被涂物的外观。现实生活中,在环境作用和物理机械作用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涂层往往出现局部或大面积失效,如失光、粉化、脱落、裂纹、划伤、底材锈蚀等,或在涂层制备过程中出现诸如桔皮、裂纹、粉化等缺陷,造成不合格品的出现,这就要求彻底清除涂层,而重新喷涂。机械清除涂层具有费时、效率低等缺点,对形状复杂的零部件往往不能实现涂层的去除。另外,还可能造成底材的划伤等破坏,采用脱漆剂去除底材表面的涂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脱漆剂存在以下缺点:对金属材料造成腐蚀,挥发性强,有的脱漆剂需要加热使用,含有苯、苯酚、氢氟酸等有毒物质等。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漆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金属材料造成腐蚀,含有苯、苯酚、氢氟酸等有毒物质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脱漆剂,按质量份数计,其组成如下:
二氯甲烷 30~80份;
乙醇胺 0.2~5份;
甲酸 0.5~10份;
乙醇 5~20份;
丙酮 2~20份;
液体石蜡 2~8份;
有机缓蚀剂 0.01~0.1份。
所述的脱漆剂,按质量份数计,其优选的组成如下:
二氯甲烷 40~60份;
乙醇胺 0.5~2份;
甲酸 1~5份;
乙醇 10~15份;
丙酮 10~15份;
液体石蜡 3~5份;
有机缓蚀剂 0.03~0.05份。
在本发明中,所用有机缓蚀剂为六次甲基四胺、N-亚硝基苯胲胺(铜铁试剂)、苯并三氮唑(BTA)和油酸钠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在本发明中,六次甲基四胺的质量份数为0~0.1份,铜铁试剂的质量份数为0~0.1份,苯并三氮唑的质量份数为0~0.1份,油酸钠的质量份数为0~0.1份。
所述的脱漆剂的制备方法,按比例将各组分加入到容器中,在常温常压下搅拌均匀,使缓蚀剂完全溶解后,即获得脱漆剂。
所述的脱漆剂的应用,脱漆剂用于金属材料表面有机涂层的去除,或者应用于木器表面漆膜的去除。
在本发明中,有机缓蚀剂的缓蚀机理是:在脱漆过程中吸附在金属基体表面形成有机吸附薄膜,阻止金属材料在脱漆溶液中的腐蚀。根据基材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缓蚀剂或其组合,钢铁材料可选用六次甲基四胺,铝合金可选用N-亚硝基苯胲胺(铜铁试剂)和油酸钠,铜合金可选用苯并三氮唑。对于多种金属组合件,可选用缓蚀剂的复配。
本发明的优点及效果:
1、本发明脱漆剂由二氯甲烷、乙醇胺、甲酸、乙醇、丙酮、液体石蜡和有机缓蚀剂构成,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液体石蜡作为挥发抑制剂,甲酸、乙醇胺、乙醇和丙酮加速涂层的去除,有机缓蚀剂有效抑制脱漆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腐蚀。
2、本发明的制备过程是按比例称取各组分,在常温常压、搅拌的条件下使缓蚀剂完全溶解后,即获得脱漆剂,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脱漆效果显著。
3、本发明脱漆剂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不需加热,常温脱漆效果好。对金属材料无腐蚀,不含苯、苯酚和氢氟酸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安全。
4、本发明是脱漆效率高、对金属无腐蚀、低挥发的脱漆剂,脱漆剂能够有效去除各种金属表面的有机涂层,如环氧树脂涂层、聚氨酯树脂涂层、有机硅树脂涂层和聚酯涂层等。脱漆剂对涂层的溶解能力强,常温脱漆速度快,对金属基材不腐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脱漆剂的制备:称取二氯甲烷30kg,乙醇胺2.5kg,甲酸4kg,乙醇6kg,丙酮3.5kg,液体石蜡2.5kg,铜铁试剂0.05kg。将上述物质加入搅拌容器中,在常温常压下搅拌至完全溶解,即可本发明脱漆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61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