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3677.8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5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密和康;林如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7/00 | 分类号: | D01G7/00;D01G7/04;D01G7/06;D01G7/1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8 | 代理人: | 王树镛 |
地址: | 316051***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梳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分梳机。
背景技术:
在亚麻、黄麻、苎麻等麻类纺织过程中,对麻类的初加工时要先将麻包分成很多小把,在对小把进行操作,但在传统的工序中,对麻包的分料工作都通过工人手动完成的,效率非常低,工作环境也比较差,工人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生产成本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工作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分梳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分梳机,它包括支架,支架上设有依次对接麻包的解包装置、麻层输送装置、麻层梳理装置以及麻层分料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和有益效果:
首先是提供一个可以替代人工对麻包进行解包分料的设备,根据麻包从解包至分料完成所需的必要步骤,分别设置对应的设备去完成,将这些独立的设备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自动的完成,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机械设备对麻包进行操作也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可以大幅减少操作工人的数量,人工成本也可以得以大幅降低,而工人的工作强度也得以减轻。
较佳的,所述的解包装置包括由电机驱动的卷滚以及麻层输送装置,卷滚经支杆布置在黄麻初始摆放架的上方。由于麻包自身是由多层麻层卷在一起形成的,在各层的麻层之间设有一根隔层绳,因此,利用该隔层绳,通过对隔层绳的拉收,隔层绳既可以起到麻包解包时麻层的引导作用,也可以保证麻层能够从麻包上顺利的脱离,避免各麻层之间的互相撕扯,麻层输送装置在起到解包作用的同时,也起到运输作用,将解开的麻层输送至下一工序。
较佳的,所述的麻层输送装置包括两条上、下布置的传送带,上传送带上方设有交错布置的引料板和送料板,引料板和送料板均向两者的交叉侧倾斜,引料板的一端与解包装置对接,另一端位于送料板的上方;送料板的倾斜端伸到上传送带和下传送带之间的进料口将麻层送到下传送带上,上传送带和下传送带之间留有夹层,麻层夹在夹层内并从上传送带和下传送带之间的出料口进入麻层梳理装置;送料板上方设有用于定位麻包的挡板。该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解包装置和后面的梳理部分之间起到过渡作用,将解包装置送来的麻层平稳整齐的输送到后面的梳理工序,挡板挡住麻包,麻包在送料板上滚动就可以解开。
较佳的,所述的麻层梳理装置包括夹送机构和梳理机构,夹送机构与上传送带和下传送带之间的出料口对接接收麻层,梳理机构位于夹送机构的两侧。梳理装置的作用是对麻层在分料之前进行必要的整理,这样便于后续的分料操作,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夹送机构在将麻层夹持往后续步骤输送过程中,两侧的梳理机构对麻层进行梳理,使麻层到达后移步骤时处于整齐状态。
具体的,所述的夹送机构包括夹持部和输送部;夹持部主要由夹持件、传动带以及矫正件组成,夹持件固定安装在传动带上,矫正件位于传动带的两侧且安装在支架上;输送部主要由上、下两层输送带组成,上输送带套在夹持部外,下输送带的上层和上输送带相贴,上输送带和下输送带之间的进料口与麻层输送装置的出料口对接。其中,上下两层输送带主要起到输送作用,而夹持件利用输送带的自身机构,将夹持件也安装在传动带上,传动过程中,压扣在下输送带上与输送带同步移动,保证对麻层的夹持比较稳定牢靠,避免麻层在梳理过程中被拉偏,矫正件的作用可以对麻层起到引导,使其能够顺利的被夹牢。
较佳的,所述的夹持件包括压板,压板两侧设有凸角形成U型状,压板固定在传动带上且凸角呈外凸状,夹持件与下输送带扣配合。夹持件通过压板安装在传动件上,在与下输送带配合时,两个凸角与下传送到的配合有利于保证麻层的稳定。
具体的,所述的梳理机构包括梳齿和两个辊笼,梳齿安装在辊笼的外壁,两个辊笼分别位于夹送机构的两侧。通过辊笼的滚动,辊笼上的梳齿对麻层起到梳理的作用,此原理类似于辊笼脱谷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36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