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清除氢气中CO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472624.4 | 申请日: | 2012-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2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 发明(设计)人: | 曲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鑫五洲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3/58 | 分类号: | C01B3/5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清除 氢气 co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先进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添加Cu助剂提高Pd催化剂通过一氧化氮氧化消除氢气中CO的能力。
背景技术
氢气是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广泛的气体,目前氢气的生产主要基于石油重整、低碳烷烃、低碳醇水汽或部分氧化重整等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产生一定量的CO杂质。由于CO对人体以及众多化工过程的“毒化”作用,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物理及化学过程进行提纯,以制备高纯度氢气。其中超高纯度氢气是指CO浓度在50×10-6(50ppm)以下的氢气,可以用于燃料电池、合成氨过程。
目前,氢气中CO的降低方式有:变压吸附、甲烷化反应、以及选择性氧化反应三个过程。变压吸附的流程相对复杂,同时对于CO的降低程度有所限制,不能达到高纯氢气的标准;甲烷化反应(CO+3H2→CH4+H2O),需要消耗相当量的氢气,造成对氢气的浪费;选择性氧化过程是指(CO+1/2O2+H2→CO2+H2)以空气或氧气对CO进行选择性的氧化降低形成CO2,在降低CO的同时,不明显消耗氢气,是上述三个过程中流程简单、经济的过程。
氧化消除CO过程中通常都是用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若以一氧化氮为氧化剂,则该氧化过程在消除CO的同时也消除了大气污染物一氧化氮。
本发明提供一种添加Cu助剂提高Pd催化剂通过一氧化氮氧化消除氢气中CO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添加Cu助剂提高Pd催化剂降低氢气中CO浓度的过程,该过程中采用一氧化氮为催化剂,在钯基催化剂作用下,CO的浓度可降至30ppm及其以下浓度,旨在为燃料电池、合成氨过程提供高纯度的氢气。
本发明的高效清除氢气中CO的方法,包括使用Pd为催化剂的氧化反应,其特征在于向催化剂中添加助剂Cu,其添加量按照质量百分比为0.5-2.5%。
本发明所述的氧化反应以一氧化氮为氧化剂。
其中所述的反应原料为C1-2烷烃或C1-2醇重整或部分氧化反应产生。
其中所述的NO:CO体积比为0.5-3。
其中所述的反应过程中,氢气中CO转变为二氧化碳,一氧化氮转变为氮气。
其中所述的催化剂为含有钯的负载性催化剂,钯含量在0.5-5%质量分数之间。
其中所述的反应底物为含有CO的氢气,其成分为:CO含量为5000-50000ppm,水蒸汽含量10000-100000ppm,二氧化碳含量为20000-60000ppm。
其中所述的反应条件为: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压力在0.1-0.5MPa,反应温度10-200°C,NO/CO体系比例在0.5-3,CO空速为0.2-1×103L/kg·h。
其中所述的反应温度为10-70°C。
其中所述的反应压力为0.1-0.3MPa
本发明提供的通过所述添加Cu助剂的Pd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载体抽真空后,滴入可溶性的氯化钯和硝酸铜溶液;室温下浸渍2-6小时后,100-110°C真空干燥;随后在N2-H2气流中于250-400°C还原2-8小时。所制备的催化剂可以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予以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100ml水中加入60g氧化硅,5.0g氯化钯,2.0g硝酸铜,浸渍24小时,110°C真空干燥,400°C空气中焙烧2小时后,与N2-H2(70/30体积分数)中300°C还原,所得包含钯催化剂A。取10g 20-40目A催化剂筛,装填到不锈钢反应器中,反应温度为30°C,压力为0.1MPa,反应前将催化剂在300°C纯氢气气氛(99%氢气)中处理1h,然后降到反应温度后,通入氢气原料和一氧化氮进行反应,CO空速为0.2×103L/kg·h,NO/CO比例在0.6。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鑫五洲石油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大连鑫五洲石油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26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