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揉捻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2072.7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1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叶阳;董春旺;朱宏凯;刘飞;钱园凤;张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12 | 分类号: | A23F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0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揉捻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茶叶揉捻机,其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揉盘、卸料盘、通过曲柄连接在机架上并在一驱动电机驱动下在所述揉盘上作偏心圆周运动的揉筒、设置在揉筒内的压盖和连接在压盖上的加压机构。
背景技术
揉捻是茶叶加工,尤其是工夫红茶加工中最重要的环节,通常靠揉捻机实现揉捻工艺。揉捻可使茶叶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茶汁外溢,加速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品质奠定基础。
当前,茶叶揉捻机主要由机架、揉筒、揉盘、压盖、运动支架、电机、丝杆机构等构成。工作时,通过电机驱动曲柄转动,进而带动人字架、揉筒和丝杆机构。揉捻过程中,压盖相对揉盘在其上方作偏心圆周运动,同时通过丝杠机构带动压盖动作,茶叶揉筒中因受压盖和揉盘上棱骨的作用而卷曲成条并实现细胞扭曲破碎。
公开号为CN10170008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茶叶揉捻盘,涉及茶叶加工机械的部件,揉捻盘、卸料盘和棱骨采用铸造方式生产,除了降低工艺复杂性外,主要是便于成型,特别是碎茶平台与带有倾斜角度的揉捻区的成型。带有倾斜角度的揉捻区配合放射状布置的棱骨,以及棱骨靠近揉捻盘中心的一端较高,而靠近边缘的一端较低的形状,利于碎茶和成茶的分离、提高成条率,也可以减少碎茶的产生;而且铸造件的表面粗糙度较高,摩擦力较大,利于揉捻成条率的提高。棱骨的截面为近半圆形,这样在揉捻茶叶的过程中,力道过渡柔和,茶叶的揉捻和翻滚速度较为均匀,不易产生碎茶,特别是在棱骨较高、茶叶翻滚较为频繁的中心区域效果尤为明显。公告号为CN20192892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茶叶揉捻机出料装置。该实用新型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与揉捻机机架间构成转动配合,所述转轴上固接有出叶托盘,转轴一端连接有驱动转轴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与转轴固接的齿轮,所述齿轮轴线与转轴的轴线重合,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源,所述动力源与转轴间构成齿轮齿条传动。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其揉盘均固定在机架上不能翻动,出料靠揉盘中央内揉盘翻转打开而出料,其出料口小,出料慢,效率低。并且揉盘及揉筒形成的半封闭空间内不通气流、无法监控揉筒内部小环境的温度、湿度等。
在实际工作中,原料受到揉盘及棱骨的阻力和摩擦力、揉筒及压盖力等多种方向力的复合作用,使茶叶原料运动中形成多个不同压力分布区。在强压区揉捻叶温湿度较高,存在失控性发酵,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逐步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强压区之外,由于温度的改变和运动的不规律性,使得揉出到茶叶表面及分布在内部的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各异,易出现花杂现象。从而,在整个揉捻过程中,由于多酚类物质在不同区域发生氧化程度不一致性,为后续正常发酵工艺,尤其自动化在线监测和控制发酵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叶揉捻机,其通过将卸料盘与揉盘进行整合,使整个揉盘相对机架进行开合,增大卸料的开口,有效提高卸料的效率。同时,卸料盘与揉盘的整合,可在揉盘的中间设置一风塔,通过该风塔向揉筒内通入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可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避免失控性发酵的进行,使得揉捻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活动程度相对较低且均匀,可为后续发酵的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优质原料基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揉捻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揉盘、卸料盘、通过曲柄连接在机架上并在一驱动电机驱动下在所述揉盘上作偏心圆周运动的揉筒、设置在揉筒内的压盖和连接在压盖上的加压机构;所述卸料盘与所述揉盘为一体,在所述揉盘的内面上设有若干第一棱骨;揉盘的一边铰接在机架上,通过一连接在揉盘的底面和所述机架之间的气压撑杆进行开合;在揉盘的周边与所述机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磁力锁。通过将卸料盘与揉盘进行一体化整合,使整个揉盘相对机架进行开合,增大了卸料的开口,有效地提高了卸料的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揉盘的中间设有一向上凸起的风塔,风塔上均布若干气孔;在所述揉盘的底部至少设有一个通气接口。通过该风塔向揉筒内通入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可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避免失控性发酵的进行,使得揉捻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活动程度相对较低且均匀,可为后续发酵的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优质原料基础。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第一棱骨呈弧形,分内外两圈绕所述风塔均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20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