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苄卤和邻氨基苯甲酰胺合成2-芳基喹唑啉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9499.1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曾庆乐;魏海东;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9/91 | 分类号: | C07D239/9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甲酰胺 合成 芳基喹唑啉酮 | ||
技术领域
该专利涉及有机合成、有机化工、药物合成的研究领域,具体的讲,就是2-芳基喹唑啉酮的合成。
背景技术
2-芳基喹唑啉酮化合物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在抗肿瘤、抗高血压、消炎、止痛、杀菌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药理活性。
具有多种重要用途的2-芳基喹唑啉酮有多种的合成方法。
Croce等用l一芳基一4一二甲胺基一2一苯基一1,3一二氮一1,3一丁二烯与苯异氰酸酯在氮气保护下在甲苯中回流得到2一苯基取代喹唑啉酮,产率70%-88%(Heterocycles,1997,45,1309)。Croce的方法原料之一需要多步合成。
Connolly等往芳香腈的甲醇溶液中通HCl气体进行反应,得到亚胺甲酯盐酸盐,后者再与邻氨基苯甲酸反应得到2-芳基喹唑啉酮,收率42%-70%(Synlett,2001,(11),1707)。
Couture及其合作者在强碱LDA在-30℃夺去邻氨基苯甲酰二乙基胺的氨基上的质子,然后与芳腈或脂肪腈反应得到2-芳基喹唑啉酮,产率15%~75%(Synthesis,1991,(11),1609)。
Su等人用Ga(OTf)3催化靛红酸酐、乙酸铵或胺和醛三组分在乙醇中合成二氢喹唑啉酮,然后用DMSO氧化二氢喹唑啉酮得到2-芳基喹唑啉酮(Tetrahedron Letters,2008,49,3814)。
与本专利比较相关的是2004年Tetrahedron Letters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采用两步的方法来合成,第一步邻氨基苯甲酰胺与苯甲醛反应生成亚胺中间体,第二步需要使用亚胺中间体3倍摩尔量的CuCl2来氧化亚胺中间体得到目标产物2-芳基烷基喹唑啉酮(Tetrahedron Letters 2004,45,3475)。
前面这些方法都需要经过多步反应来合成2-芳基烷基喹唑啉酮。下面的文献在一锅里就可以完成合成2-芳基烷基喹唑啉酮反应。
2010年,Wang等用碘催化邻氨基苯甲酰胺和苯甲醛在离子液体[bmim+][BF4-]中一锅反应合成2-芳基烷基喹唑啉酮(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2010,40,2633)。但是,该论文自始至终没有提到碘的用量具体是多少。参考其它一些碘催化有机反应的文献报道,碘用量一般10(mol)%或以上。此外,离子液体虽然可以通过回收,但是回收过程比较麻烦,而且离子液体成本高、价格昂贵。
2011年,Fu及其合作者用10%溴化铜催化邻碘芳基甲酰胺与苄胺在空气下、在二甲亚砜溶剂里一锅反应合成2-芳基烷基喹唑啉酮。该方法使用的邻碘芳甲酰胺之类的碘代试剂,价格昂贵,另外,反应过程中生成碘化氢,还需要添加缚酸剂碳酸钾。
前些时候,我们发现1(mol)%钒盐可以有效地在空气中催化合成2-芳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专利申请号201110365727.6)。鉴于钒盐的毒性,我们研究发现,多相的、可循环使用的氧化铜也可以用于2-芳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专利申请号201210366171.7)。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铜盐催化下,卤苄和邻氨基苯甲酰胺反应生成2-芳基喹唑啉酮,并且该新反应允许苯环上有对C-N偶联有高活性的亲核基团,如碘、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2-芳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本发明的合成方法是:在空气和80~150摄氏度下,1~10%溴化铜催化取代卤苄和取代邻氨基芳酰胺反应10~30小时生成2-芳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
该合成方法的实验操作步骤:1 mmol邻氨基苯甲酰胺、1mmol卤苄、0.01~0.10 mmol氧化铜、一定量溶剂依次加入试管中,一定温度下加热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冷却后,加入一定量水,用一定量乙酸乙酯萃取3次,有机相用水洗两次,然后以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为洗脱剂,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产物2-芳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
反应产物的表征数据与其结构相符,化合物的表征数据在有关文献和我们前面申请的专利中多数出现(专利申请号201110365727.6),在此不再赘述。
溴化铜催化的卤苄和邻氨基苯甲酰胺反应合成2-芳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实验结果,请见表1和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94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物的设计方法
- 下一篇:电源连接器组件及其中的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