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浸没式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8672.6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0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清振;郑洪涛;李智明;杨洪磊;杨仁;潘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B1/06 | 分类号: | F28B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浸没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化学回热循环中的水系统,具体地说是水系统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燃气轮机这种传统动力装置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作为一种先进循环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轮机的功率和热效率,大幅度地降低NOX排放量,另外还可以产生一定量的淡水资源。
化学回热循环是特殊回热循环和蒸汽回注循环的综合应用。其中,水系统主要由预热器、饱和器、过热器、高压闪蒸器和低压闪蒸器组成。水系统主要利用燃气低端余热来产生蒸汽,除了满足化学回热器中柴油预转化和甲烷重整的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回收余热,以提高整个化学回热循环系统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强化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的换热效果的浸没式冷凝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浸没式冷凝器,其特征是:包括罐体、冷却水导管、蒸汽导管、冷气水排水管、水箱,冷却水导管的出水部分和进水部分位于罐体外部、其余部分位于罐体里,蒸汽导管安装在罐体里的下方,冷凝水排水管一端设置在罐体里、另一端连通水箱,蒸汽导管上开有蒸汽喷嘴,罐体上部设置排气阀。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冷凝水排水管位于罐体的部分设置液位调节阀,液位调节阀调节冷凝水的液位,冷凝水排水管上还设置疏水阀,蒸汽导管上设置蒸汽调节阀。
2、所述的蒸汽喷嘴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不但强化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使结构紧凑,并且能控制冷凝器中冷凝水的液位和压力,适用于船舶推进和沿海电场建设。同时设置了液位计、测温计、压力计来监测冷凝器的运行参数,保证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本发明一种化学回热循环燃气轮机装置的浸没式冷凝器,由罐体3、蒸汽导管8、蒸汽喷嘴7、冷却水导管1、冷凝水排水管9、疏水阀10、排气阀2、液位调节阀4和蒸汽调节阀6组成,其特征是:罐体3内部装有冷却水导管1、蒸汽导管8和蒸汽喷嘴7等;蒸汽喷嘴7有多个,均匀排列在蒸汽导管8上;冷却水导管进口处安装有滤网,除去水中的杂质;液位调节阀4位于罐体底部,用来调节冷凝水的液位;排气阀2位于罐体顶部,用来排出罐内的不凝性气体,同时还可以控制罐体内的压力;疏水阀10安装在冷凝水排水管上,可以禁止气体的排出,只允许水的排出。
结合图1,浸没式冷凝器刚开始工作时,打开蒸汽调节阀6、排气阀2以及冷却水阀,从闪蒸器中出来的高压蒸汽经过蒸汽导管进入罐体内,经过蒸汽喷嘴7均匀喷入罐体内,冷却水在冷却水导管中循环流动,一段时间后,若发现有蒸汽从排气阀2中喷出,说明罐体内的不凝性气体已经排出,这时关闭排气阀2。
结合图1,浸没式冷凝器工作一段时间后,罐体底部有冷凝水产生,这时需要控制液位调节阀4,使其处于合适的位置,随着冷凝水的不断产生,罐体内冷凝水的液位开始上升,使得蒸汽导管8完全浸入冷凝水中,这时从蒸汽喷嘴7中喷出的蒸汽首先经过冷凝水的冷却,然后经过冷却水导管1的表面换热,提高了冷凝效果,最后冷却水导管1也会浸入冷凝水中,这时的换热能力大大增加,从而加速了蒸汽的冷凝。
结合图1,浸没式冷凝器随着冷凝水的液位上升,通过调节液位调节阀4,使得冷凝水从冷凝水排水管9溢出,并通过疏水阀10,最终注入水箱5中,供船员使用。
结合图1,浸没式冷凝器工作临近结束时,需要调节液位调节阀4,降低冷凝水的液位,直至冷凝水从罐体内完全排出,关闭蒸汽调节阀6,使冷却水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直至罐体3内的蒸汽完全冷凝,并注入水箱5中,打开排气阀2,降低罐体3内的压力,达到环境压力后关闭排气阀2和冷却水阀。
本发明是应用于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的水系统中,利用蒸汽潜热来预热补给水,同时将蒸汽冷凝为液态水,供船舶工作人员使用,本发明还可以用于海水淡化、溶剂提纯等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86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