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六环吊笼进行河蟹高密度养殖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210467213.6 | 申请日: | 2012-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4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朱光来;徐陵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光来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六环吊笼 进行 河蟹 高密度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六环吊笼进行河蟹高密度养殖的方法落。
背景技术
自古以来,河蟹就是中国食品中的传统美食佳肴,深受人们的欢迎。
但目前的河蟹养殖以养大蟹为主要理念影响着养殖户,养殖出来的河蟹在规格上形成了两极分化。殊不知,这种充斥在市场上的大蟹价格让老百姓望而却步,严重阻碍了老百姓的购买欲望,反而造成了老百姓的“吃大蟹难”的问题。
目前,河蟹养殖基本为土池塘,此类池塘都是养殖户自己挖掘,水深多在1.5-1.8m,其养殖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池塘水体较少,水深不够,蟹岛太少,投放苗种数量较少。另外,河蟹平时均在池底生活,使得河蟹极易发生细菌性疾病,造成河蟹的大量死亡,导致减产,影响养殖成效。
对大多数养殖户而言,河蟹养殖期间保持水草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的困难,导致河蟹蜕壳时很难找到一个隐蔽的空间,易受其他养殖生物的干扰,导致蜕壳失败或蜕壳过程中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六环吊笼进行河蟹高密度养殖的方法,该方法养殖河蟹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间,保证河蟹的蜕壳成活率,提高河蟹的产量。
为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 一种用六环吊笼进行河蟹高密度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池塘改造:池塘呈长方形,水深在3米以上,在池塘周围挖出环绕池塘的环沟,在池塘中间以长方形的蟹岛与长方形的深沟间隔挖掘,深沟与池塘周围的环沟在同一平面上。
b.设置吊笼:吊笼悬挂在蟹岛与蟹岛之间的环沟中,用竹竿搭架子,每隔1.5米悬挂一个。
c.水草种植:蟹岛及环沟外围种植伊乐藻,另外,每个蟹岛上方用铁丝将水花生扎成捆,横向每隔3米悬挂一捆。
d.河蟹选苗:选择30~40只/千克的大规格本地培育的河蟹苗,规格整齐,肢体完整,无伤无病。
e.投放养殖:在三月中上旬,选择晴天,将蟹苗一次性投放结束,投放量在3500-5000只/亩。
f.投饵饲养:根据天气情况和食量变化,以少量多餐,每餐吃净为宜,河蟹生长后期要加喂脱壳素,以利于后期加速生长、成熟。
g.日常管理:定期检查吊笼设施的卫生状况,保证吊笼内的清洁,及时去除吊笼上的蟹壳及粪便,根据气温、水位差及时升降吊笼,调整吊笼在水面之下的深度。
所述蟹岛区与吊笼区的体积比为1:1,蟹岛区为梯形,坡度40度以下。
所述养殖池塘边缘筑有礁,礁与礁之间的距离为1-1.2m。
所述礁的构造:使用聚丙烯材料的包扎带编织而成的0.5m长的圆柱形中空笼,直径为0.15m,十个为一扎,做成一个礁。
所述吊笼为特制的六环吊笼,整体外观为圆锥形,吊笼骨架有六个不等直径的圆环,按照圆环直径从小到大的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每个圆环环面铺设有网片,圆环与圆环之间用三角形网片连接,形成圆锥状的整体结构。
所述网片材料为聚乙烯。
所述每个铺有网片的圆环上面铺设有尼龙编织袋。
所述日常管理要做好河蟹病的防治工作,在整个养殖周期,关注水质变化与河蟹活动情况,用生石灰化浆,每半月左右视水体pH情况泼洒在吊笼上方,在上午10点左右泼洒为宜。
本发明为河蟹的蜕壳创造隐蔽的空间,有利于河蟹的蜕壳,另外,河蟹也可根据自己的机体状况选择不同的生长水层,提高河蟹的养殖密度,六环吊笼占用水体空间大,由上而下为河蟹提供不同的生长水层,吊笼吊置在水中,不影响原有水域的养殖产量,可以提高单塘河蟹养殖产量,在养殖后期适量加大蛋白质饵料的投入,可以提高商品蟹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六环吊笼示意图。图2为环面28目网片。图3为市售尼龙编织袋。图4为养殖池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用六环吊笼进行河蟹高密度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池塘改造:池塘呈长方形,水深在3米以上,在池塘周围挖出环绕池塘的环沟,在池塘中间以长方形的蟹岛与长方形的深沟间隔挖掘,深沟与池塘周围的环沟在同一平面上,养殖池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b.设置吊笼:吊笼悬挂在蟹岛与蟹岛之间的环沟中,用竹竿搭架子,每隔1.5米悬挂一个,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光来,未经朱光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72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固性聚酰亚胺胶粘剂
- 下一篇:电子装置照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