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65049.5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9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郭正阳;雷世龙;洪挺;刘萃莲;付梅艳;王宇;王迎;任春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10/00 | 分类号: | C08F10/00;C08F10/06;C08F4/649;C08F4/646;C08F4/65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卢绮琴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烯烃 聚合 催化剂 组分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本发明还涉及所述催化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的镁化合物,其通式为XmMg(OR)n,通式中X为卤素,R为C1~C20的烷基,m+n=2。上述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已知的,例如在WO96/32427A1、WO01/23441A1、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40424.X和200780022099.3中所公开的方法。使用具有固定形态的通式为XmMg(OR)n的氯化烷氧基镁化合物来制备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是已知的,此类催化剂组分的基本组成是含镁化合物和载于其上的钛化合物以及电子给体化合物。
采用氯化烷氧基镁化合物制备聚烯烃催化剂组分的方法在WO96/32427A1中和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40424.X中进行了披露。按照WO96/32427A1中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组分,其活性较低,聚合物细粉较多,且催化剂的氢调性能不好。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40424.X公开的方法,其制备工艺流程较长,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该催化剂活性较高,氢调性能较好,且用于聚合时,制备得到的聚合物的细粉较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其通过包含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将镁化合物与内给电子体接触,然后与钛化合物接触,最后与硅化合物接触,得到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中
所述镁化合物的通式为XmMg(OR)n,通式中X为卤素,R为C1~C20的烷基,m+n=2;
所述钛化合物的通式为TiXm(OR6)4-m,其中X为卤素,R6为C1-C20的烃基,m为1-4的整数;
所述硅化合物通式为RnSi(OR1)4-n,式中n为0到4的整数,R选自烷基、环烷基、芳基、卤化烷基、卤素和氢原子,R1选自烷基、环烷基、芳基和卤化烷基;
所述内给电子体选自脂族或芳族羧酸的烷基酯、脂族醚、环脂族醚和脂族酮。
在上述催化剂组分中,以催化剂的总重量计,钛的含量为1~10wt%,镁的含量为10~20wt%,硅的含量为0.01~0.5wt%,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含量为5~25wt%,卤素的含量为40~70wt%。优选地,在所述催化剂组分中,钛的含量为1~5wt%,镁的含量为15~20wt%,硅的含量为0.05~0.2wt%,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含量为6~14wt%,卤素的含量为45~65wt%。
在上述催化剂组分中,所述通式为XmMg(OR)n的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已知的,如WO-A-96/32427、WO-A-01/23441、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40424.X和200780022099.3中所描述的,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两个步骤:
(1)金属镁与有机卤化物R1X接触形成格氏试剂MgR1X,将所得的溶解的第一反应产物格氏试剂MgR1X与固体残余产物分离,其中R1是至多6个碳原子的烷基,X是卤素原子;
(2)使含烷氧基的硅烷化合物SiR2m(OR3)n与所获得的格氏试剂MgR1X接触,将所形成的沉淀物纯化,得到氯化烷氧基镁。其中R2为卤素原子或C1-C20的烷基,R3为C1-C20的烷基,0≤m<4,0<n≤4,硅烷化合物与格氏试剂中镁的摩尔比为1:2~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5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