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下隔离防护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62028.8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8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尹学军;孔祥斐;付学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尹学军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离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领域,涉及一种钢轨辅助装置,具体为一种用于钢轨底部与道床间隔离防护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大中城市越来越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建设,特别是地下铁路建设也相继展开。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模式是通过设置在沿线的直流牵引变电所以架空接触线或第三轨的形式向列车馈送电能,并利用走行轨作为回流线路进行回流。第三轨是在钢轨的一侧平行铺设一条特殊的轻型钢轨,形状与钢轨相似,截面的形状亦为“工”字形,但体积要比钢轨小许多,又称为“受流轨”。列车运行时由车辆底部的集电靴接触第三轨进行电力传输。目前,我国的第三轨供电电压为直流750伏和1500伏。行走轨允许带电电压为几十至上百伏特,但在列车通过时,相应区段上会有大电流流过,回流电流可达几百安培。
第三轨的安装是通过绝缘支架固定并支撑于木枕、混凝土轨枕或者其它基座上方,同时在轨道上方或侧面设置防护罩。根据集电靴的取流方式不同,第三轨的安装可分为:上接触式、下接触式和侧接触式。侧接触式由于安装精度要求高,应用较少。下接触式的防护罩相对其他方式对于人畜或风雪有良好的防护性能。上接触式易于安装,但其现有的防护罩仅对轨道上部具有防护作用,而轨道与道床之间则无防护装置和措施。
对于走行轨,现有钢轨断面形状为工字形,由轨头、轨腰、轨底三大部份组成。轨头位于上部直接与列车车轮接触。轨底位于下部与轨枕接触,并由扣件固定于轨枕上。除钢轨与轨枕间设有绝缘垫板外,无其他防护装置和措施。
根据上述工作原理和安装方式,第三轨和走行轨分别带有高电压和大电流,同时轨道的大部分均为悬空裸露状态。由于施工、检修、乘客遗落等原因,在轨道道床上会有金属等导电异物的存在,因而会有金属或其他导电物品进入轨道下部并碰触到钢轨的情况发生,由于位置隐蔽,日常巡检过程中不易发现排除,形成安全隐患,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当有导电物接触到钢轨时,若导电物的另一端与道床或道床上的金属件连接,则破坏了钢轨与大地的绝缘,大电流会经由导电物和道床上的金属件流入大地,形成极大的“杂散电流”,进入其他设备或相关设施,甚至对站台乘客造成电击;若导电物的另一端与其他设备接触,则会有大电流进入该设备,造成设备损坏;另外,导电物接触钢轨后还会对供电设备、通信信号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流过大电流时,导电物与钢轨的接触点处产生大量热量,严重时会烧坏钢轨,发生“烧轨”事故,从而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
如何避免外来导电物体与钢轨底部意外接触形成短路所产生的危害,从而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顺畅和安全,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防止钢轨与其他异物接触的轨下隔离防护套。
本发明轨下隔离防护套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隔离防护套本体,隔离防护套本体包括固定支座和裙板,固定支座上部对应钢轨轨底设有卡槽结构,裙板包括二个子裙板,二个子裙板沿钢轨纵向分别置于固定支座下部两侧,或者裙板中设有沿钢轨纵向或沿钢轨垂向的空腔,裙板置于固定支座下方。
本发明轨下隔离防护套中,固定支座与裙板或子裙板之间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当固定支座与裙板或子裙板之间为分体式结构时,固定支座与裙板或子裙板可以分别由不同材料制成。其中,至少固定支座应由绝缘材料制成;至少裙板或子裙板应由弹性材料制成。为了方便固定支座与裙板或子裙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支座底部沿钢轨纵向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凸台或卡槽,相应的裙板或子裙板上设有卡槽或凸台,凸台嵌置在卡槽内,固定支座与裙板或子裙板之间通过凸台和卡槽彼此配合连接。所述凸台及卡槽的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凸台横截面轮廓可以为“T”形、燕尾形、楔形等形状,卡槽形状与凸台相对应为“T”形、燕尾形、楔形等形状;凸台还可以为连接柱,连接柱的端部形状为圆锥台形、球形或半球形等形状,相对应的卡槽为安装孔,连接柱的端部最大轮廓尺寸大于安装孔的直径尺寸。
子裙板中也可以设置空腔结构。为提高降噪能力,空腔结构内还可以设有吸声材料或者在空腔侧壁上设有吸声结构。所述吸声结构包括设置在空腔内壁上的大量凸凹结构或盲孔,或者设置在空腔侧壁上的大量贯通的小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尹学军,未经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尹学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20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座椅罩
- 下一篇:嵌合OspA基因、蛋白以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