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59657.5 | 申请日: | 2012-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3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东;栗明柱;焦俊达;田景志;黄玉山;潘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9/06 | 分类号: | B61D9/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5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有 体式 结构 侧门 翻车 车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
背景技术:
铁路自翻车的车厢是由车厢底架、前后两端壁、左右两侧门围成的空间,车辆容积是关系车辆整体性能及运能的关键参数,车辆应尽量使车厢断面最大化,以减小车辆长度、降低车辆自重。
铁路自翻车装运的散装货物安息角一般在35°至45°间,车辆全开前,侧门未全开时只能倾卸极少量货物。
现有铁路自翻车车厢由单一侧门,侧门与车厢底架、倾翻机构相铰接,侧门关闭时侧门与车厢底架成垂直状态,当依靠加高侧门高度提高车辆容积时,该侧门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在倾翻的过程中,受货物安息角影响,侧门未全开时只能倾卸极少量货物,车辆重心高,易偏向轨道外侧而发生扣斗;侧门在倾翻过程中承受的货物压力大,侧门易产生外涨、变形,倾翻机构易产生疲劳,车辆使用寿命受到严重影响;车辆倾翻后,侧门距轨面(地面)距离过小或与地面产生干涉;需通过加固侧柱、加厚侧门板提高侧门刚度,导致车辆自重和制造成本增加,降低车辆运能。
铁路自翻车由单一侧门,侧门与车厢底架、倾翻机构相铰接,侧门关闭时侧门与车厢底架成钝角,车厢上宽下窄,当依靠加高侧门高度提高车辆容积时,该侧门结构除存在图1所示侧门的问题以外还存在当侧门加高向上延伸时,为保证车辆不超过铁路机车车辆限界,需减小车厢断面宽度,车厢的容积不易有效增加。
铁路自翻车由侧门和上部框架组成,侧门与车厢底架、倾翻机构相铰接,上部框架与车厢端壁焊接为一体。当依靠加高侧门高度提高车辆容积时,该侧门结构虽可解决车辆倾翻后侧门距轨面(地面)距离过小或与地面产生干涉的问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在倾翻的过程中,受货物安息角影响,侧门未全开时只能倾卸极少量货物,车辆重心高,易偏向轨道外侧而发生扣斗;侧门在倾翻过程中承受的货物压力大,侧门易产生外涨、变形,倾翻机构易产生疲劳,车辆使用寿命受到严重影响;需通过加固侧柱、加厚侧门板提高侧门刚度,导致车辆自重和制造成本增加,降低车辆运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倾翻时上侧门、下侧门同时向车体外侧旋转,使自翻车在侧门未全开时即可倾卸部分货物的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其组成包括:车厢底架,所述的车厢底架连接车厢端壁,所述的车厢底架通过铰接组成铰接带有下挡块的下侧门,所述的车厢端壁通过铰接组成铰接带有上挡块的上侧门,所述的上侧门通过铰接组成铰接倾翻机构,所述的车厢底架连接底梁,所述的底梁连接转向架。
所述的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所述的铰接组成包括铰接轴,所述的上侧门与所述的下侧门沿铰接轴旋转,所述的上侧门与所述的下侧门均向车厢外侧开启。
所述的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所述的上挡块与所述的下挡块均装在所述的上侧门与所述的下侧门之间,所述的上挡块与所述的下挡块均是一体冷弯成型。
所述的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所述的下侧门全开状态时,所述的下挡块与所述的车厢底架接触。
所述的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所述的上侧门与所述的下侧门由一组门条连接或铰接而成。
所述的装有分体式结构侧门的自翻车车厢,所述的倾翻机构的倾翻20°-45°,所述的车厢底架与所述的下侧门开门时之间的夹角成180°。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克服了现有自翻车侧门高度加大后,卸货时车辆侧门受压大、易扣斗、侧门全开后易于与地面产生干涉等诸多缺点,
2.本发明可使自翻车的容积增加不受侧门高度影响,使自翻车实现在下侧门未全开时,货物由上侧门处倾卸,有效地增大自翻车容积,提高自翻车的装载能力,解决一体式结构的诸多问题。
本发明通过侧门结构的改进,使上侧门、下侧门在倾翻时承受的压力较小,避免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侧门外涨及变形,在增加侧门强度、增大车辆容积的同时,减小车辆自重,提高车辆运能。
本发明采用的上挡块与下挡块保证了车辆倾翻卸货后,在回转时可由下侧门的下挡块推动上侧门的上挡块,使上侧门自动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96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