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传递模塑模具及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8357.5 | 申请日: | 2012-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2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徐腾辉;范欣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34;B29C45/40;B29C4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祝莲君;雷芳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传递 模具 塑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传递模塑模具,特别是涉及一复合材料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模具,其模腔中可预先装入纤维增强预成型体,然后将树脂通过注胶口注入模腔中并在固化成型后制得复合材料产品。本发明还涉及一包含该树脂传递模塑模具的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采用新能源动力和汽车轻量化已成为实现减少燃料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也是国际先进汽车制造商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当今,以轻质高强着称的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轻质材料之一而被国际汽车制造商所青睐。然而,昂贵的原材料和相对较长的工艺周期以及不易实现的自动化连续化的生产技术是制约先进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因为如此,目前这种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也仅限于高级跑车及概念车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树脂传递模塑模具及包含该模具的一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系统,该模具配合合模机(或称压机)以实现闭模、启模、脱模方便,注胶时间短,并且解决复合材料相对较长的工艺周期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树脂传递模塑模具,其供用于制备一模塑产品,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含:一上模压板、一阳模、一阴模及一顶出装置,并且所述模具具有一用于灌入树脂的进胶通孔及一用于排出气体的排气通孔;
所述上模压板可与一合模机固定连接、可在开模时被一合模机抬起至一定位置后再拉起阳模;
所述阳模位于所述上模压板下方,并且可滑动地与上模压板连接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与所述进胶通孔连通的注胶通孔及一个或多个与所述排气通孔连通的导气通孔;
所述阴模位于所述阳模下方,并且在合模时与所述阳模共同界定出一与所述注胶通孔及导气通孔连通的膜腔,所述膜腔用于制造模塑产品;以及
所述顶出装置位于所述阴模下方,且具有一个或多个可向上顶出而使模塑产品脱膜的顶出杆;
其中,所述的进胶通孔和排气通孔位于上模压板和/或阳模。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前述本发明的树脂传递模塑模具、一合模机、和一注胶机。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所述模具与合模机(或称压机)配合使用,以实现闭模、启模、脱模自动化,通过设置顶出装置可有效快速地脱膜,因此可有效缩短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周期并且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再者,可通过设置多个注胶通孔同时多点注胶可达成注胶时间短之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树脂传递模塑模具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树脂传递模塑模具的该实施例中的阳模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树脂传递模塑模具的该实施例在脱膜时,其顶出杆向上顶出的解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首次发现,通过设置顶出装置可有效快速地脱膜,因此可有效缩短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周期,再者,可通过设置多个注胶通孔同时多点注胶可达成注胶时间短之目的。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优选地,所述上模压板装置可在开模时被一合模机滑块抬起至一定位置后再拉起阳模。
优选地,所述阳模具有:
一阳模顶面;
一阳模底面;
一由所述阳模顶面向下凹设且具有一导流槽面的、用于导流树脂的导流槽;
一形成于所述阳模顶面且具有一导气槽面的、用于引导气体排出的导气槽;
并且,所述注胶通孔开设于所述导流槽面且贯通至所述阳模底面;而所述导气通孔开设于所述导气槽面且贯通至所述阳模底面。
优选地,所述注胶通孔位于所述导流槽面的一端的注入口的尺寸大于位于所述阳模底面的一端的流出口的尺寸。优选地,所述导气通孔于所述导气槽面的一端的开口的尺寸大于该导气通孔于阳模底面的一端的开口的尺寸。前述注入口与流出口的尺寸设计是为了便于清理已固化的树脂。
优选地,所述阴模具有一与所述阳模底面共同界定出所述膜腔的阴模顶面、一阴模底面、一个或多个由所述阴模顶面贯通至阴模底面且用于供所述顶出杆穿设的顶出孔。
优选地,所述顶出装置的顶出杆的头部是被设置成与顶出孔上端的结构相匹配,以使所述每一顶出杆退回时是与阴模顶面平齐且所述顶出杆与阴模间是密封的。
优选地,所述模具还具有选自下组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a)所述上模压板及/或顶出装置的周边开设多个用于与所述合模机固定连接的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83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键式操作全站仪面板
- 下一篇:高精度的测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