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溶性中间相沥青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458247.9 申请日: 2012-11-15
公开(公告)号: CN102942945A 公开(公告)日: 2013-02-27
发明(设计)人: 伍孝;永学健;余洋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创越炭材料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0C3/00 分类号: C10C3/00;C10C3/06;C10C3/02;C10C3/08;C10C1/16;C10C1/19;C10C1/20;D01F9/145
代理公司: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代理人: 郭海燕
地址: 637400 ***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可溶性 中间 沥青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性能沥青炭纤维的纺丝原料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溶性中间相沥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间相沥青是制备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针状焦、C/C复合等高级炭材料的前驱原料。为制取高性能炭材料,一般要求沥青具有杂原子少、灰分含量低、芳香度高、缩合度低以及整齐的分子排列、高的碳收率、较好的流动性等特点。较好的中间相结构的形成还需要有较好的平面度,这是中间相结构的基础;这需要芳烃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分子量,以提供足够大的范德华力使分子定向排列形成中间相球晶;需要有较低的体系粘度,保证中间相球晶的长大、流动和相溶,并且为了保证反应过程中粘度不会过大,还需要体系缩合反应缓和进行。对于制备高性能炭纤维,对粘度的要求更加苛刻。

从上世纪末以来针对中间相沥青尤其是高性能炭纤维用纺丝中间相沥青,发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加氢还原、催化改质、共炭化、溶剂萃取、交联合成等。研究证明,若结构中含有较多的短烷基和环烷结构将具有更优异的性能。然而,普通的沥青无论从化学组成还是分子结构,很难达到上述要求,且不同产地、品种沥青性能差异较大。因而,需要制备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不受原料影响,性能稳定的沥青。如上述加氢还原处理,也是一种环化、自由基烷基化的手段。日本九洲工业技术试验所本田英昌所开发的预中间相法(日本专利特开昭58-18421、特开昭58-196292),日本富士标平研究公司推出的潜在中间相法(日本专利特开昭57-100186),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氢转移氢化沥青芳核部分形成多环多核稠环芳烃,这种分子的平面度有一定的倾斜,从而使其流动性增加,且这种结构特性可防止过大的片层组织生成,因而溶解性也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沥青的后续处理中,沥青分子可保持定向性,经进一步炭化、脱氢后,随着分子平面度的恢复,得到取向性良好的炭材料。美国专利USP4.589.975采用1,2,3,4-四氢化萘对沥青加氢,随后脱除加氢剂和不溶组分,然后对加氢处理后的沥青进行热处理,得到中间相沥青。国内专利CN98117507.4、CN92112544.5也都通过加氢改性获得了软化点低、中间相含量较高的沥青。但这种氢化工艺复杂、对设备要求高,很难降低成本,工业化过程困难。

在沥青炭纤维工业化获得极大成功的HF/BF3催化改质法(日本专利特开平1-139621、特开平1-254796)制备了低软化点、高中间相含量的中间相沥青。但由于这种方法所采用的催化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而且带来操作防护的问题,使得这种沥青的产业化存在着成本高、风险大的缺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致力于采用添加剂以提高主炭化剂的炭化性能,如国内智林杰等(智林杰,宋进仁,凌立成,刘朗;均四甲苯改性沥青的化学结构特征[J];燃料化学学报;2000年04期,)通过添加均四甲苯,对浸渍剂沥青进行改性,有效的改善了沥青的流动性并提高了残炭值。宋怀河等(宋怀河,刘朗,王茂章,查庆芳,钱树安;沥青-重油共炭化反应机理的研究Ⅱ.共炭化反应前后重油的结构分析及共炭化机理的推断[J];燃料化学学报;1994年02期)采用三线芳烃在低压下和石油沥青进行共炭化反应,较好的提高了沥青的炭化性能。但这一类的方法依然烦琐,稳定控制存在难度,尤其是中间相沥青中低组分的分离困难,限制了共炭化法的应用,特别是限制高性能炭纤维这一领域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现有的制备中间相沥青的方法存在工艺复杂、对设备要求高,成本高,工业化过程困难等问题,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对设备要求低、成本低且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可溶性中间相沥青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溶性中间相沥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灰分含量小于0.005%,H/C摩尔数之比大于0.7,非碳氢元素含量低于3%的低软化点原料沥青或乙烯焦油,在惰性气氛中加压至5~20MPa,370~500℃热处理0.5~50hr,并持续搅拌,然后在250~350℃温度下短程蒸馏或闪蒸物料,脱除轻馏分,收集重馏分,即重组分沥青,所述的重组分沥青为灰分含量小于0.005%,甲苯不溶组分不超过40%,吡啶不溶组分不超过10%,非碳元素含量低于3%,软化点为80~200℃的沥青;

(2)将重组分沥青在惰性气氛中加热至340~420℃,并将低软化点沥青或碳氢供氢剂通入重组分沥青中,搅拌均匀,0~2MPa反应0.5~10hr,获得软化点为140~200℃、各向异性含量为10~40%的中间沥青,其中低软化点沥青或碳氢供氢剂与重组分沥青的质量比为0.5~10: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创越炭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创越炭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82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