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茵陈蒿养生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57313.0 | 申请日: | 2012-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9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雷雨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雨田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 |
代理公司: | 张家界市慧诚商标专利事务所 43209 | 代理人: | 高红旺 |
地址: | 427000 湖南省张家界***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茵陈蒿 养生 保健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的加工领域,具体的说是提供一种具有护肝利胆,抗菌消炎,降血脂血压、抗癌美容等功效的养生保健茶。本发明还涉及该保健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茵陈蒿,俗称蒿子又称白蒿,属菊科。《神农本草经》载“味甘平。主五脏邪气,风寒温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川泽。” 现代科学分析证明蒿子叶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B,以及锌、锰、磷、钙、硒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含有20余种氨基酸以及大量挥发油。现代医学理论分析认为茵陈蒿叶有保肝利胆,利脾利尿,清热平喘,抗菌消炎,降脂降压,改善心血管,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美容,延年益寿的功效 我国自古就有食用茵陈蒿的历史。李时珍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和粉作茵陈饼食之。”现在民间尚有以米粉作蒿子糕、团或凉拌,炒食鲜蒿子的习惯,而将茵陈蒿制作成茶饮则比较少见。
保健茶作为传统茶饮以有几千年历史,现市场上保健茶的种类更是繁多。虽然也有将茵陈蒿叶简单加工制作成茶的,但口感较差难以在市场推广,但茵陈蒿与黑茶混合制成的保健茶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生保健茶,其口味纯正,便于吸收,具有保肝利胆,利脾利尿,清热平喘,抗菌消炎,降脂降压,改善心血管,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美容,延年益寿的功效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为:一种茵陈蒿养生保健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黑茶40~95份,茵陈蒿茶叶5~20份,黑茶提取物1~5份,茵陈蒿提取物0~5份,所述黑茶提取物为黑茶经水煎煮液经浓缩而成,茵陈蒿提取物是将茵陈蒿花或茵陈蒿籽经水煎煮液经浓缩而成。
优化的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黑茶叶85份,茵陈蒿茶叶15份,黑茶提取物3份,茵陈蒿提取物3份。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
(1)选用新鲜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制做出毛黑茶;将新鲜茵陈蒿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干燥制做出茵陈蒿茶叶;
(2)将黑茶和茵陈蒿花或茵陈蒿籽分别在100℃下用水煮10~60分钟,过滤,浓缩,得黑茶提取物和茵陈蒿提取物;
(3)将黑茶和茵陈蒿茶叶按比例混合,按比例将得黑茶提取物和茵陈蒿提取物喷洒在黑茶和茵陈蒿茶上,混匀,再经过渥堆、压饼、干燥制作而成。
步骤(1)中,制做出茵陈蒿茶叶过程中,在杀青时需在新鲜茵陈蒿叶上喷洒新鲜茵陈蒿叶重量10%的水分,杀青温度280~320℃,时间2分钟。
步骤(2)中,茵陈蒿籽的水煮时间为10~60分钟。
本发明选用黑茶叶、茵陈蒿茶叶和黑茶、茵陈蒿提取物为原料配制而成,其保持了各配制原料的天然活性,增强了功效,口感醇厚,清香怡人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茵陈蒿养生保健茶茶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方法是:
(1)选用新鲜茶叶经过传统方法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制做出黑茶;
(2)将新鲜茵陈蒿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干燥制做出茵陈蒿茶叶。杀青时需在新鲜茵陈蒿叶上喷洒新鲜茵陈蒿叶重量10%的水分,杀青温度280~320℃,时间2分钟;
(2)将黑茶和茵陈蒿花分别在100℃下煮3~8分钟,过滤,浓缩,干燥,得黑茶提取物和茵陈蒿提取物。茵陈蒿籽的水煮时间稍长,为10~60分钟。
(3)按重量比黑茶:茵陈蒿茶叶:黑茶提取物:茵陈蒿提取物=85:15:3:3的比例称取黑茶、茵陈蒿茶叶、黑茶提取物和茵陈蒿提取物,将黑茶和茵陈蒿茶叶混合,再将得黑茶提取物和茵陈蒿提取物喷洒在黑茶和茵陈蒿茶上,混匀,再经过渥堆、压饼、干燥制作而成。
实施例2
黑茶:茵陈蒿茶叶:黑茶提取物:茵陈蒿提取物=95:5:5:0(重量比),其它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黑茶:茵陈蒿茶叶:黑茶提取物:茵陈蒿提取物=40:15:1:5(重量比),其它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雨田,未经雷雨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73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催化剂循环利用系统的醋酸正丙酯酯化反应装置
- 下一篇:减水剂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