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按钮开关以及搭载该按钮开关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7189.8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9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屋内康典;八木义和;舛田雅裕;蓬乡尊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13/18 | 分类号: | H01H13/18;H01H13/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钮开关 以及 搭载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是基于申请号200910204742.5、申请日2009年10月14日、发明名称“按钮开关以及搭载该按钮开关的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等、从相对于所安装的配线基板面平行的方向将其操作部按入而使其起作用的按钮开关(プツシユスイツチ)以及搭载该按钮开关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和多功能化不断进展,在使用于这些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的按钮开关,安装密度也提高。越来越多地采用安装于电子设备的配线基板的边缘部、从与配线基板面平行的方向将操作部按入而操作的所谓横按类型的按钮开关。
对于这样的以往的按钮开关,使用图12、图13进行说明。图12是以往的按钮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以往的按钮开关的安装状态的侧剖图。
在图12、图13中,1为具有上方开口的凹部1A、俯视形成大致矩形的绝缘树脂制的壳体,在其凹部1A的内底面上,电独立地通过嵌件成形配设有中央固定触点2和外侧固定触点3。而且,还通过嵌件成形固定有分别从中央固定触点2和外侧固定触点3延伸设置的端子2A、3A,该端子2A、3A分别向上述壳体1的外侧导出。另外,在壳体1的前方底部位置突出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起1B。
4是下方开口的圆形穹顶(ド一ム)状的弹性金属薄板制的可动触点,被收纳在上述壳体1的凹部1A内,其外周下端载置于外侧固定触点3上,穹顶状的中央部下面隔着间隔与中央固定触点2相对。另外,5是在下面上具有未图示的粘接剂的绝缘膜制的保护片,以封闭壳体1的凹部1A的方式粘接在凹部1A周围的上面位置上。
6是具有突出于壳体1的前面侧的操作部6A的绝缘树脂制的操作体,在该操作部6A的后方具有顶端形成为大致球状的按压部6C的棒状的弹性突起6B,另外以包围该弹性突起6B的周围的方式设有框形的滑动部6D。该滑动部6D能够前后移动地载置在上述保护片5上。
7是限制上述操作体6向上方移动的金属板制的盖子,以上述操作体6的弹性突起6B的顶端的按压部6C与设置于中央部分的倾斜部7A的前面抵接的状态而安装在壳体1上。
接下来,对于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以往的按钮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将操作体6的操作部6A向后方按入时,滑动部6D在保护片5上向后方移动。与盖子7的倾斜面7A抵接的位于弹性突起6B的顶端的按压部6C沿着倾斜面7A向斜下方被引导而移动。通过按压部6C的向斜下方的移动,经由保护片5在可动触点4上施加按下力。在按下力超过可动触点4的弹性翻转力时,可动触点4的穹顶状部分伴随着咔哒感地变形为向下方凸,其下面与在下方相对的中央固定触点2接触,变为开关接通。
在解除将操作部6A按入的力时,通过可动触点4的自我复原力,可动触点4伴随着咔哒感地复原为原来的向上方鼓出的穹顶状,上述中央部下面从中央固定触点2离开,变为开关切断。此时,通过可动触点4的自我复原力,弹性突起6B被向上方推回,弹性突起6B顶端的按压部6C沿着盖子7的倾斜面7A被向斜上方导引而移动。伴随着按压部6C的移动,滑动部6D在保护片5上向前方移动,操作体6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按钮开关如图13所示,在将壳体1的下方突起1B插入了设置在配线基板11的边缘部的矩形的切口部12的状态下,钎焊(软钎焊)端子2A、3A而被安装。
在该安装状态下,在将操作体6的操作部6A与配线基板11面平行地按入而使其工作时,对于施加在操作部6的过大的载荷,设置在壳体1上的下方突起1B,其后面触碰配线基板11,防止端子2A、3A的钎焊部分的剥离。
另外,作为与本申请发明有关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已知例如日本特开2007-329022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0176号公报(专利文献2)等。
针对各种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对于上述以往的按钮开关,也要求维持以钎焊部分的剥离强度为代表的机械强度,而实现进一步的薄型化。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按钮开关中,在降低自配线基板11面起的高度的方面在构造上有极限。另外,虽然也已知专利文献2所述的方案,但存在向配线基板下面的突出、无助于薄型化的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71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