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造纸废水处理产生沼气的回收发电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455952.3 | 申请日: | 2012-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7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颂;陈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L3/10 | 分类号: | C10L3/10;F02G5/02;F22B1/18 |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唐宗才 |
| 地址: | 243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造纸 废水处理 产生 沼气 回收 发电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沼气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造纸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产生沼气的回收发电工艺。
背景技术
造纸废水在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沼气,沼气是富含甲烷的生物质气体,甲烷含量高达70%以上,热值比城市煤气略高,是非常好的气体燃料,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同时沼气也是污染性气体,含有硫化物气体(硫化氢、硫醇、硫醚、噻吩等有机硫化物)、氨气、卤素类气体等恶臭或刺激性气体,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另外沼气中的甲烷还是强温室效应气体,其当量质量是二氧化碳的21 倍。因此资源化利用沼气具有多重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
在现有技术中,沼气被输送到沼气火炬,在火炬中燃烧,达到处理沼气的目的。这种火炬燃烧的处理方式,主要考虑到沼气排放的安全性,并未考虑到沼气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纸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沼气的回收发电工艺。该工艺方法将沼气作为发电燃料就地发电,即可避免沼气排放对环境带来污染,同时又使沼气得到充分的利用,是集环保和节能于一体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造纸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产生沼气送入沼气脱硫装置脱硫,处理后的沼气送到沼气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造纸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产生沼气送入沼气稳压柜进行稳压。
第二步:因沼气中的H2S含量约为200g/L,需将沼气送脱硫系统进行脱硫处理,处理后沼气中的H2S降低到0.05g/L以下。
第三步:脱硫处理后的沼气送入储气罐中收集,再通过风机送入到干燥机内进行脱水干燥,干燥至沼气中无游离水的状态,其水份含量低于40g/Nm3。
第四步:干燥后的沼气经过过滤器过滤处理,过滤掉沼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过滤精度为5μm,过滤后沼气中杂质粒度小于5μm,杂质含量低于30mg/Nm3。
第五步:过滤后的沼气送入到沼气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沼气发电机组前端设置阻火器装置,避免燃烧的沼气回到前端装置中。
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电能送到造纸生产系统进行利用。
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高温烟气温度可达600°C,为了将余热回收,将高温烟气送入余热锅炉内,将进入余热锅炉的水加热成蒸汽,并将蒸汽送到造纸生产系统进行回收利用。
采用本发明的造纸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产生沼气的回收利用系统,可有效的将沼气脱硫、干燥、过滤处理后,送入沼气发电机组,1Nm3沼气(甲烷浓度为70%)可发电2.43kwh,现公司废水处理系统每天可产生沼气30000Nm3,全部用于发电每天可得到发电量7.29万kwh。按每万kwh电量需要消耗标煤3.5吨计算,每天可节约标煤25.515吨,每年可节约8675吨标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造纸废水处理产生沼气的回收发电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造纸废水处理产生沼气的回收发电工艺,首先将造纸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产生沼气送入沼气稳压柜进行稳压;因沼气中的H2S含量约为200g/L,需将沼气送脱硫系统进行脱硫处理,处理后沼气中的H2S降低到0.05g/L以下;脱硫处理后的沼气送入储气罐中收集,再通过风机送入到干燥机内进行脱水干燥,干燥至沼气中无游离水的状态(水份含量低于40g/Nm3);干燥后的沼气经过过滤器过滤处理,过滤掉沼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过滤精度为5μm,过滤后沼气中杂质粒度小于5μm,杂质含量低于30mg/Nm3;过滤后的沼气送入到沼气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沼气发电机组前端设置阻火器装置,避免燃烧的沼气回到前端装置中。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电能送到造纸生产系统进行利用;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高温烟气温度可达600°C,为了将余热回收,将高温烟气送入余热锅炉内,将进入余热锅炉的水加热成蒸汽,并将蒸汽送到造纸生产系统进行回收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59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