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结合剂在审
申请号: | 201210454824.7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5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朱华磊;顾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昌利超硬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6 | 分类号: | C22C38/16;C22C33/02;C22C2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6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富磷铁基预 合金 结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金刚石锯片,特别是人造金刚石锯片结合剂。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人造金刚石锯片结合剂,主要有镍基结合剂、钴基结合剂、铜基结合剂和铁基结合剂,铁基结合剂由于低廉的价格和较好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镍基结合剂、钴基结合剂则由于价格太贵、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逐渐淡出。这几种常用的结合剂通常是用单金属粉末以一定配比均匀混合,加金刚石后经热压烧结形成刀头,焊接基体而成金刚石锯片。预合金的出现,因其良好的致密性,较低的熔点及单金属粉末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已渐渐取代单金属粉末。然而,金刚石锯片结合剂的主要成份仍然是以铜、铁、锡、镍和钴,其缺乏新型元素的引入,限制了金刚石锯片结合剂的发展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引进新的元素,提供一种具有良好自锐性,可以有效降低烧结温度,提高结合剂硬度和合金化程度,降低成本的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结合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结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剂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20%--30%,铜粉20%--30%,还原铁粉30%--50%,粉2%--6%,镍粉1%--5%,石蜡1%--2%;其中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磷22%,铁69%,稀土3%,锌6%。烧结温度为摄氏700-740度。
进一步优化,最佳方案为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25%,铜粉26%,还原铁粉39%,锡粉5%,镍粉4%,石蜡1%;其中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磷22%,铁69%,稀土3%,锌6%。
本发明所述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选用含五氧化二磷为28%--32%的磷矿石和含铁46%--51%的低硫铁矿石在低风温高炉或化铁炉中熔融;用10%--35%低硅铁为还原剂,初产品再用电炉冶炼一次,冶炼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经此高炉-电炉双联法生产而成。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利用稀土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特性,改变了铁基合金的性能产生了如下优势:
1、可以增强胎体的自锐性,提高胎体的硬度,改变了以往铁基结合剂耐磨,但不锋利和硬度低的状况,与普通铁基结合剂比相比,锋利20%以上,硬度提高HRB10-20。
2、可以有效降低结合剂的烧结温度,从而降低了粉末成本和烧结成本,与普通铁基结合剂相比,成本降低30%以上。
3、在烧结过程中还原金属表面氧化物;促进结合剂活化烧结,提高了结合剂的合金化程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取含磷22%,铁69%,稀土3%,锌6%的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20%,铜粉26%,还原铁粉46%,锡粉4%,镍粉3%,放入混料桶,混合0.5小时,加石蜡1%和金刚石,继续混合2.5小时,混料充分后,按作业要求称取相应的重量,装入相应的钢模具中冷压,压制出符合要求的冷压胚,再在摄氏700-740度进行热压烧结成为金刚石刀头,与基体焊接后制成金刚石锯片。
实施例2,取含磷22%,铁69%,稀土3%,锌6%的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26%,铜粉26%,还原铁粉39%,锡粉5%,镍粉3%,放入混料桶,混合0.5小时,加石蜡1%和金刚石,继续混合2.5小时,混料充分后,按作业要求称取相应的重量,装入相应的钢模具中冷压,压制出符合要求的冷压胚,再在摄氏700-740度进行热压烧结成为金刚石刀头,与基体焊接后制成金刚石锯片。
实施例3,取含磷22%,铁69%,稀土3%,锌6%的稀土富磷铁基预合金粉30%,铜粉30%,还原铁粉30%,锡粉5%,镍粉4%,放入混料桶,混合0.5小时,加石蜡1%和金刚石,继续混合2.5小时,混料充分后,按作业要求称取相应的重量,装入相应的钢模具中冷压,压制出符合要求的冷压胚,再在摄氏700-740度进行热压烧结成为金刚石刀头,与基体焊接后制成金刚石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昌利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昌利超硬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48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