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通知接入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7956.7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8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林荣懋;邱俊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48/08 | 分类号: | H04W48/08;H04W6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祁建国;梁挥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通知 接入 控制 信息 方法 设备 | ||
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案主张2011年11月9日申请的第61/557,424号美国临时申请案的优先权。上述专利申请案的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本中,并成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有关于一种用于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无线通信系统领域中通知扩展接入禁止机制(extended access barring,EAB)的启动以及EAB信息的更新的方法与设备。
背景技术
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是机器中新的通信技术,并且通常涉及非常有限的人为干预或完全不存在人为干预的通信。在实际应用中可清楚看到MTC的实施,例如计量、运输、保健制度、远程维护等等。
所述MTC具有以下若干特征:第一,MTC装置的群体密度大体上比人对人(human to human,H2H)通信装置的群体密度要高得多。第二,MTC装置通常被视为比H2H装置具有更低的通信优先级。第三,所述MTC装置在行为上是无法预测的,原因是它们在何时需要网络资源的方面可能无法展现出常规模式。基于这三个特征,如果巨大数量的MTC装置尝试附接到网络上,那么所述MTC装置将很容易消耗所有的网络资源,并对所述网络造成过载(overloading)。对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伙伴项目(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长期演进(LTE)通信系统而言,已引入扩展接入禁止机制(EAB)方案,以防止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RAN)或核心网络(Core Network,CN)中的拥塞或过载。EAB为一种机制,针对所述机制可控制来自MTC装置的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尝试。在LTE中,可将每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分类为0到9之间的接入类别(Access Class,AC)之一。当LTE资源信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过于拥塞时,所述EAB方案可通过禁止MTC装置的一些AC接入网络来减轻PRACH拥塞。EAB参数位于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SI)位于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SIB)中,所述系统信息由LTE网络经由广播控制信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周期性地进行广播。因为所述EAB参数被作为LTE中的一种系统信息(SI)进行处理,所以它将需要根据指定的更新机制进行更新。然而,所述指定更新机制并不是适用于EAB,这将使EAB在处理网络过载上呈现出低效率。
具体而言,任何时候都无法修改LTE中的SI。只有在每个修改周期边界(Modification Period Boundary,MPB)处才将允许修改SI。据推测,如果所述MPB设置为640毫秒(ms),那么SI将只允许每640ms修改一次。基于如之前提到的MTC特征,如果巨大数量的MTC装置将执行RA尝试,那么EAB方案将无法以快到足以削减PRACH超载的速度来运作,原因在于受限于当前指定的更新机制,无法立即更新EAB参数。
为了避免MPB所造成的限制,目前LTE同意EAB的变更将不受限于MPB,意即网络将可在任何时候在EAB-SIB中更改EAB。在这样的决议之下LTE便需要设计通知机器型态沟通装置关于EAB的变更,LTE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方法。第一种所提出的方法是強制限制每个MTC在接入前皆必须进行EAB信息的读取,以保证取得最新的EAB参数状态。第二种所提出的方法则是经由寻呼信息(paging message)来通知机器型态沟通装置关于EAB的信息更新。
对于第一种所提出的方法而言,由于MTC装置会在接取网络前尝试读取EAB参数状态,所以所述网络可在不向MTC装置发出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更新所述EAB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79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