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5937.0 | 申请日: | 2009-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4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孝姃;赵英俊;权赫柱;金奉玉;金圣珉;尹胜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来西雅帝史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3/62 | 分类号: | C07C13/62;C07C1/32;C07C13/72;C07C49/665;C07C211/61;C07C209/10;C07C221/00;C07C225/22;C07D487/04;C07D493/04;C07D493/06;C07D495/04;C07D49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项丹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有机 电致发光 化合物 使用 装置 | ||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7月14日,申请号为200910173350.7,发明名称为“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设备中,电致发光设备(EL设备)是自发光显示设备,具有视角宽、对比度优异及响应率快的优点。1987年,Eastman Kodak(伊斯特曼柯达公司)第一次开发出EL设备,其采用低分子量芳香二胺和铝络合物作为形成EL层的材料(Appl.Phys.Lett.51,913,1987)。
有机EL设备是当电子注入到电子注入电极(阴极)和空穴注入电极(阳极)之间形成的有机薄膜上时,电子和空穴形成一对,然后消亡从而释放出光能的设备。设备可在透明柔软的基质如塑料上形成。该设备可在低电压(不超过10V)下工作,与等离子显示面板或无机EL设备相比,其具有相对低的功耗,但有优异的色纯度。
由于有机电致发光(EL)设备可发出三种颜色(绿、蓝和红),因此现在致力于作为下一代的全色显示设备。
制备有机EL设备的工序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阳极材料涂敷在透明基质上。通常采用氧化铟锡(ITO)作为阳极材料。
(2)之后涂敷空穴注入层(HIL)。通常采用涂敷10nm到30nm厚度的酞菁铜(CuPc)作为空穴注入层。
(3)然后,引入空穴传输层(HTL)。采用气相沉积大约30nm到60nm厚度的4,4’-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NPB)作为空穴传输层。
(4)之后形成有机发光层。如果需要可加入掺杂剂。如果是绿色电致发光,通常采用气相沉积30nm到60nm厚度的三(8-羟基喹啉)铝(Alq3)作为有机发光层,并且采用MQD(N-喹吖酮)作为掺杂剂。
(5)之后依次涂敷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或形成电子注入传输层。在绿色电致发光的情况下,由于(4)中的Alq3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因此不一定需要形成电子注入/传输层。
(6)接着,涂敷阴极,最后进行钝化。
蓝光、绿光或红光电致发光设备的实现取决于电致发光层以什么样的结构形成。同时,用作绿色电致发光化合物的传统基质实现的电致发光设备,具有寿命短和发光效率低的问题。
决定有机EL设备发光效率、寿命或类似性能的最重要因素是电致发光材料。这些电致发光材料的几个所需特性包括,上述材料应该在固态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且电子和空穴具有高移动性,真空气相沉积时不易分解,形成均匀、稳定的薄膜。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一般分为高分子材料和低分子材料。从分子结构来看,低分子材料包括金属络合物以及不含金属的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这些电致发光材料包括鳌合络合物如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香豆素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衍生物、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和噁二唑衍生物。据报道这些材料可实现从蓝光到红光的可见光区域的发光,因此预期可得到全色显示设备。
发明内容
通过努力克服前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发明人发明了新型电致发光化合物,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具有优异的发光效率和显著延长的寿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骨架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与传统的主体或掺杂材料相比,其有优异的发光效率及具有合适色坐标且非常好的器件寿命,从而克服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具有优异发光效率和长寿命的电致发光设备,其采用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在空穴传输层或电致发光层中使用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设备。
本发明还有一目的是提供包含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来西雅帝史派有限公司,未经葛来西雅帝史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5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