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印染助剂废水的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4583.8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2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祥;孙斌;孙法迁;井上公平;张好峰;平冈睦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日本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印染助剂 废水 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 一种印染助剂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混凝沉淀池(1)、水解酸化池(4)、脉冲进水装置(3)、带有搅拌器(9)的反硝化池(8)、中间水池(10)、MBR反应池(12)、缓冲循环池(13)、自动控制装置(23)和计算机(24),水解酸化池(4)底部为锥体状,上部为圆柱体,在水解酸化池(4)底部沿锥体横截面圆形切线布水平进水管,水解酸化池(4)内置有ORP电极(5)和竹基生物质炭填料(6),在竹基生物质炭填料层顶部固定一层小孔筛板(7),在水解酸化池(4)的上方设置脉冲进水装置(3),混凝沉淀池(1)经第一提升泵(2)与脉冲进水装置(3)的进水口相连接,脉冲进水装置(3)的出水口与水解酸化池(4)底部进水管相连接,设在水解酸化池(4)上部的出水口与反硝化池(8)底部进水口相连接,反硝化池(8)上部出水口经中间水池(10)及第二提升泵(11)与MBR反应池(12)相连接,缓冲循环池(13)和MBR反应池相连,在缓冲循环池(13)与MBR反应池之间设有循环泵(14);缓冲循环池的出水口分二路,一路经第三提升泵(15)与水解酸化池下部进水口相连接、另一路经第四提升泵(16)和反硝化池(8)底部进水口相连接;MBR反应池(12)中安装浸没式膜组件(17),浸没式膜组件底部安装曝气装置(18),曝气装置和鼓风机(22)相连,浸没式膜组件与反冲洗装置(19)以及抽吸泵(20)相连接;在抽吸泵上设置跨膜压差表(21),ORP电极(5)、第二提升泵(2)、第三提升泵(15)、第四提升泵(16)、循环泵(14)、反冲洗装置(19)、抽吸泵(20)、跨膜压差表(21)、鼓风机(22)以及计算机(24)均与自动控制装置(23)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染助剂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竹基生物质炭填料(6)的粒径为30~40mm;小孔筛板(7)的孔径为25mm。
3. 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处理印染助剂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印染助剂废水进入混凝沉淀池(1),投加混凝沉淀药剂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与印染助剂废水的质量比为20:1:100000,混凝沉淀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小时;
2)混凝沉淀池处理后的废水通过脉冲进水装置(3)进入水解酸化池(4),和水解酸化池内的污泥以及来自缓冲循环池(13)的回流混合液充分混合,自动控制装置(23)根据水解酸化池内的ORP电极(5)回馈信号调节第三提升泵(15)流量,控制回流比为20%~60%,维持氧化还原电位为-200mv~+50mv,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2小时;
3)水解酸化池处理后的废水自流进入反硝化池(8),在搅拌器(9)搅拌下,与底部通入的来自缓冲循环池的回流混合液充分混合,设定第四提升泵(16)流量使回流比为150%,维持DO在0.5以下,反硝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28小时;
4)反硝化池处理后的废水自流进入中间水池(10),通过第二提升泵(11)进入MBR反应池(12)反应,控制曝气速率维持DO为2~3,MBR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8小时;MBR反应池混合液溢流进入缓冲循环池(13),缓冲循环池混合液通过第三提升泵回流至水解酸化池、通过第四提升泵回流至反硝化池、通过循环泵(14)循环至MBR反应池,缓冲循环池水力停留时间为3~6小时;MBR反应池混合液经浸没式膜组件(17)固液分离后,清水通过抽吸泵(20)达标排放;浸没式膜组件的跨膜压差通过跨膜压差表(21)显示,当跨膜压差超过设定值时,自动控制装置根据跨膜压差表反馈信号控制反冲洗装置(19)清洗浸没式膜组件;计算机(24)在线纪录装置运行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日本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未经浙江大学;日本富士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458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 下一篇:螺旋地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