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保持器自动电铆合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4006.9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9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黄鸣鸣;葛泉江;姜万岐;陈晓羽;蔡冬萍;李艳;林惠娟;马可;王滨;蒙延芬;马洪全;王冰;魏芳;郭萍;黄崇滨;张士刚;陈忠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5/10 | 分类号: | B21J15/10;B21J15/28;B21J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保持 自动 电铆合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电器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结构设计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UN400型电铆合机,是用于轴承实体保持器铆钉的手动电铆合机。多年来工人一直用手般动压杆压下电加热头,待人目测铆钉温度可以铆合时,再用力加压,使电加热头下行铆合轴承保持器铆钉。然后手动使电加热头上行复位。由于UN400型电铆合机工作台上没有保持器定位装置,工人每铆合一次都要调整保持器的位置,将铆钉对准铆压杆。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有些特种轴承由于铆钉直径较粗,工人压不动,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目前市场上亟需一种更新产品。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轴承保持器自动电铆合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上法兰盘15、绝缘板16、导向定位板17、锁紧圆柱18、侧支承板19、绝缘调整垫20、定位块21、增压缸22、导向柱23、毛毡24、压盖25、直线轴承26、轴承座27、接近开关28和床身29,侧支承板19与绝缘调整垫20通过螺栓固定在床身工作台面上,增压缸22通过螺栓固定在侧支承板19上,直线轴承26装入轴承座27内通过螺栓固定在侧支承板19上,导向柱23设置在直线轴承26内,毛毡24、压盖25压住直线轴承26通过螺栓固定,上法兰盘15与增压缸22螺纹连接后再与绝缘板16、锁紧圆柱18螺栓连接,同时导向定位板17与导向柱23通过螺母固定,电加热头2与锁紧圆柱18螺杆连接,定位块21与侧支承板19连接固定。
本发明还包括这样一些技术特征:
1、所述的轴承保持器自动电铆合机还包括气动控制系统,气动控制系统包括依次串连的气动元件截止阀5、三联件6、电磁换向阀7、第一压力表、增压气缸8、调速管接头9、第二压力表10、减压阀11、电磁换向阀12、单向节流阀13和消声器14。
结合图1和图2,UN400型电铆合机中压杆1、电加热头2、轴承保持器3、床身4,如图1所示将压杆1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床身工作台面上。电加热头2、与压杆1机构相连接,轴承保持器3放在床身工作台面上用绝缘板垫好,当手压下电加热头使铆钉头加热至红时再用力压下压合铆钉完成轴承保持器合铆工作。
本发明选用先进的气动装置,使用气、液增压缸实现自动上、下运行。设计配备导向装 置及电铆头连接装置,保证电加热头运行的直线精度并且垂直于铆钉。设计电器自动控制、气动控制系统、保持器的定位装置,增加气动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依次串连气动元件截止阀5、三联件6、电磁换向阀7、第一压力表、增压气缸8、调速管接头9、第二压力表10、减压阀11、电磁换向阀12、单向节流阀13和消声器14。通过以上的气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增压缸活塞杆带动电铆头直线上下运动,由接近开关XK1、XK2实现了自动电铆合机。保持器的定位装置提高了铆合效率,原手动电铆合机没有保持器的定位装置需要操作者将铆钉头对准电铆头,每次调整很困难。增加保持器的定位装置操作者仅需对保持器作一下转动就能对准电铆头,节省每次调整的时间。
按动自动按钮,液压缸推动电铆头接近铆钉,接近开关发信号,铆钉加热,气、液增压缸延时不动,铆钉加热完成后延时结束气缸迅速加压,下行完成铆合。接近开关发信号气、液增压缸快速复位完成一次铆合。
本发明轴承保持器自动电铆合机的改造实现了机、电、气一体化控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受到工人及领导的好评。按动自动按钮,液压缸动作电铆头接近铆钉,接近开关发信号,铆钉加热,气、液增压缸延时不动,铆钉加热完成后延时结束气缸迅速加压下行完成铆合。接近开关发信号气、液增压缸复位完成一次铆合。
(四)附图说明
图1为UN400型电铆合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电气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未经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40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