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次性使用全密闭加药针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3370.3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0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于英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英华 |
主分类号: | A61J1/20 | 分类号: | A61J1/2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马淑文 |
地址: | 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长青***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使用 密闭 药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适用于胶塞类药瓶、液袋、液瓶的一次性使用全密闭加药针。
背景技术
临床中,为了减少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污染,多采用全封闭的输液方式,但是在加药的操作中,即将密闭的瓶装药物与瓶装或袋装的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溶媒混合溶解,医护人员通常使用注射器从液袋中抽取少许溶媒,注入药瓶溶解药物,再将药物溶液抽出(经常会抽一些空气注入药瓶)加入液袋内。这种加药方式注射器活塞易污染,针头多次刺穿药瓶及液瓶的瓶塞、抽吸药液时外界空气注入药瓶及暴露在空气中的针头均增加了药物污染的机率,而且由于现有的加药设备针头过长,为保证将药瓶内的药液全部吸出,需要调整针头刺入药瓶胶塞的深度,时有针头脱出、药液外漏、余量损耗等现象,不但无法确保针头无菌,同时很难保证临床治疗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全密闭加药针,使用方便,减少了药物污染的机会,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实现了全密闭、零污染加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由加药针头、加药软管组成或由加药针头、加药软管及调压头皮针组成;
加药软管的两端分别装有加药针头;加药针头分为A型加药针头及B型加药针头,A型加药针头的出液孔位于针头侧部,B型加药针头的出液孔位于针头尖端;
调压头皮针包括调压针头、软管,软管的一端装有调压针头,另一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调压针头的出液孔位于针头侧部。
进一步,所述的A型加药针头长度为1.0~1.2cm;所述的B型加药针头的长度为0.6~1.0cm。
进一步,所述的调压针头长度为3.0~3.5cm。
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了药物损失,适用于所有的胶塞类药瓶、液袋、液瓶的加药操作;本发明利用药瓶及溶媒瓶(袋)内的压力差或无菌气体,在全密闭的状态下完成加药操作。药瓶的药与溶媒溶解是在小于等于大气压的压力下溶解,溶解速度明显快于传统注射器加药,且减少了针头刺穿胶塞的次数,克服了现有技术注射器活塞、胶塞、环境空气、注射器针头暴露在空气中等导致药物污染的缺陷。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型加药针头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B型加药针头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1、A型加药针头,2、B型加药针头,3、加药软管,4、调压针头,5、软管,6、注射器连接头,7、胶塞,8、药瓶,9、注射器。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内部存在压力差的药瓶及液袋(溶媒袋)或软质液瓶的加药操作为例,从图1——图2可知,本实施例加药针由A型加药针头1及加药软管3组成,加药软管3的两端各装有一个侧部开有出液孔的A型加药针头,A型加药针头1的长度为1.0~1.2cm;适用于10ml以下的药瓶(药瓶自身带负压)及250ml以下的液袋加药。
使用时,首先将全密闭加药针加药软管3一端的A型加药针头1完全插入液袋的胶塞7内,倒置液袋,再将加药软管3另一端的A型加药针头插入药瓶8内,使加药针头的侧出液孔刚好穿过胶塞7,保证药液的残余量为零;由于药瓶8自身带负压,药瓶8及液袋之间存在压力差,即药瓶8内部压力小于液袋内部压力,液袋内的液体(生理盐水等溶媒)在压差作用下自动流入药瓶8;待药、液充分溶解后,翻转液袋使胶塞向上,挤压液袋,将袋内液面上方的无菌气体挤入药瓶8,此时药瓶8内的压力升高,减小液袋外压力,则药瓶8内的药液在压差作用下流回液袋,整个加药过程在全密闭的环境下完成,保证了药液的零污染。
实施例2
从图3可知,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加药针头为顶端开有出液孔的B型加药针头,同样适用于10ml以下且自身带负压的药瓶及250ml以下的液袋加药;扎入药瓶8胶塞的B型加药针头的长度为0.6~0.8cm,扎入液瓶胶塞的B型加药针头长度为0.8~1.0cm,以保证针头的端孔刚好穿过胶塞且位于胶塞内面(即倒置药瓶时位于药液底部),保证药液的残余量为零。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英华,未经于英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33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定制方法和定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SIP协议的实时信息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