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磷除去处理方法及氮、磷除去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2497.3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6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山中理;毛受卓;吉泽直人;木内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冰冰;黄剑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去 处理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氮、磷除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a)在生物反应槽中,在厌氧槽与需氧槽之间配置厌氧需氧兼用槽,准备用来将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内的水搅拌而曝气的导管式曝气器;
(b)将污水导入上述厌氧槽,用厌氧槽内的厌氧微生物处理而将污浊物质分解,由此得到厌氧处理水;
(c)将上述厌氧处理水从上述厌氧槽导入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使上述导管式曝气器以低速运转模式驱动来搅拌上述厌氧处理水而成为厌氧处理气氛,或者使上述导管式曝气器以高速运转模式驱动来曝气、搅拌上述厌氧处理水而成为需氧处理气氛,由此得到处理水;
(d)将由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处理过的上述处理水导入上述需氧槽,用需氧槽内的需氧微生物处理而将该处理水中的污浊物质分解,由此得到需氧处理水;
(e)从上述需氧槽内的气相及/或液相中分别检测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或者从在比最终沉淀池靠下游侧的排放用流路中流动的液相中分别检测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
(f)i)在由上述工序(e)检测出的氮化合物的浓度超过阈值、并且检测出的磷化合物的浓度与阈值相等或低于它的情况下,在上述工序(c)中,使上述导管式曝气器以高速运转模式驱动来曝气、搅拌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内的厌氧处理水而成为需氧处理气氛,在上述生物反应槽内使置于需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相对于置于厌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的比率增加;
ii)在由上述工序(e)检测出的氮化合物的浓度与阈值相等或低于它、并且检测出的磷化合物的浓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在上述工序(c)中,使上述导管式曝气器以低速运转模式驱动来搅拌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内的厌氧处理水而使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成为厌氧处理气氛,在上述生物反应槽内使置于厌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相对于置于需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的比率增加;
iii)在由上述工序(e)检测出的氮化合物的浓度超过阈值、并且检测出的磷化合物的浓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在上述工序(b)中使污水的流入量减小,或者在上述工序(c)中,将上述导管式曝气器从高速运转模式向低速运转模式切换或使驱动停止,在上述生物反应槽内使置于厌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相对于置于需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的比率减小;
iv)在由上述工序(e)检测出的氮化合物的浓度与阈值相等或低于它、并且检测出的磷化合物的浓度与阈值相等或低于它的情况下,使上述导管式曝气器以低速运转模式驱动,直到氮化合物的浓度成为与阈值相等、或直到磷化合物的浓度成为与阈值相等,在上述生物反应槽内使置于厌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相对于置于需氧处理气氛中的水的量的比率增加。
2.一种氮、磷除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生物反应槽,设在从最初沉淀池到最终沉淀池之间;
泵,从上述最初沉淀池向上述生物反应槽供给污水;
厌氧槽,设在上述生物反应槽中,使污水与厌氧微生物反应而将污水中的污浊物质分解;
厌氧需氧兼用槽,设在上述生物反应槽中,从上述厌氧槽接受厌氧处理水,处理上述厌氧处理水;
导管式曝气器,设在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内,在低速运转模式与高速运转模式之间切换,在上述低速运转模式下被驱动来搅拌上述厌氧处理水而成为厌氧处理气氛,以及在上述高速运转模式下被驱动来曝气并搅拌上述厌氧处理水而成为需氧处理气氛;
需氧槽,设在上述生物反应槽中,从上述厌氧需氧兼用槽接受处理水,向上述处理水中吹入空气,在曝气气氛下使上述处理水与需氧微生物反应而将该处理水中的污浊物质分解;
氮检测器,从上述需氧槽内的气相及/或液相中检测氮化合物,或从在排放用流路中流动的液相中检测氮化合物;以及
磷检测器,从上述需氧槽内的气相及/或液相中检测磷化合物,或从在上述排放用流路中流动的液相中检测磷化合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磷除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基于来自上述氮检测器的检测信号及来自上述磷检测器的检测信号,将上述导管式曝气器的动作在低速运转模式与高速运转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249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