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38414.3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3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胡帅;樊楠;梁军;李坤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牧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7036 | 分类号: | A61K31/7036;A61K31/165;A61K9/107;A61P3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51162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方 氟苯尼考 硫酸 新霉素 纳米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兽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均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等特点,广泛用于治疗动物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及软组织等敏感菌感染。但是,由于长期的广泛使用,许多病原菌已对这两种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 CN102068443A中,将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联合使用,制备成超微粉末状剂,增强疗效,减少用药量,对水产细菌性疾病的疗效较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粉剂是需要与饮用水掺和服用,如果直接口服,吸收效果就无法达到原有的效果。如果想要把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制备成口服的剂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药剂稳定性的问题。
纳米乳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它具有其他药物载体不可比拟的优点:物理稳定性好;可促进大分子水溶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易于制备、过滤和保存;粒径小且均匀,提高包封药物的分散度,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对易于水解的药物制成油包水型纳米乳起保护作用;具有缓释和靶向作用。因此,近年来纳米乳制剂在国内外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尚未见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的复方纳米乳制剂被研究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性高,吸收效果好的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该纳米乳制剂为水包油型,粒径在1~100 nm之间,由以下重量百分比原料制成:
氟苯尼考 0.05%-2.2%
硫酸新霉素 0.05%-11.0%
助溶剂 0.5%-11.0%
表面活性剂 30.0%-45.0%
助表面活性剂 0-25.0%
油 2.5%-6.0%
蒸馏水 20%-66 %
上述原料的总重量百分比为100%。
所述的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所述的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质量比为2:1、1:1、1:2或1:5。
所述的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所述的表面活性剂是吐温80、平平加O或RH40;所述的助表面活性剂是丙三醇或丙二醇;所述的油是薄荷油。
所述的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所述的助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
所述的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比例取各原料;将氟苯尼考溶于助溶剂后,与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混匀,为混合物A;将硫酸新霉素溶于蒸馏水,为混合物B;在室温下将混合物B缓慢滴加到混合物A中,同时不断搅拌,直至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制备工艺简单,不需要其他特殊生产设备。
本发明制备的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外观透明,粒径介于1~100 nm,其粘稠度可根据需要加入任意比例的蒸馏水调整,方便临床给药,两种原料药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的结构均未发生变化,由于制备成纳米乳制剂,解决了药物稳定性的问题,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粉剂服用时需要掺入饮水,本发明产品可以直接口服,更加方便有效。本发明采用的剂型变相提高了药物利用率,并具有广谱、高效、靶向、缓释、安全的特点。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不需特殊设备,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且药物稳定性好;
2.该复方纳米乳制剂可直接口服,药物吸收效果好,提高了药物利用率;
3.采用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广谱、高效、靶向、缓释、安全等优点,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复方氟苯尼考与硫酸新霉素纳米乳的制备
制备处方如下:
氟苯尼考 0.2g
硫酸新霉素 1.0 g
二甲基甲酰胺 1.0 g
吐温80 3.5 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牧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牧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84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