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状纳米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437235.8 | 申请日: | 2012-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2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 发明(设计)人: | 胡继文;邹海良;于发猛;吴丹;齐健;冉江波;刘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C30B29/02;C30B29/62;C30B7/1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状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状纳米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银是导电性能最好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能和催化性能,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出色,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学化工、生物医学、药物、日用品等等行业。而银纳米材料,由于其体积小、比表面大,物理、化学性能独特,目前可以用作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导线和开关,开发新型的导电或生物医药复合材料,或开发高效催化剂等等。但除此之外,银纳米材料具有本体银所没有的光学性能,这使得银纳米材料的用途更加广泛,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中也备受重视川。银纳米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状、尺寸、组成、结晶性和结构,这使得相对应的制备方法变得非常重要。近十年来,国际上报道了大量的制备银纳米材料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其中化学法因其工艺简单、经济,对设备要求低,容易规模化等优势从而得以迅猛发展。结合各种方法制备的机理、特点以及重要性,可以将化学法大体分为四类:模板法、电化学法、湿化学法和多元醇法。
目前工业领域中应用银粉,主要是以微米级别的球状银粉及片状银粉为主,然而微米银粉具有较高的接触电阻,因此影响其导电性能。且微米银粉在合成过程中的可控行不是很强,也严重制约其高性能化。随着银粉在电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需要采用超细银粉,或者是纳米银,来提高其性能。因此纳米银的大规模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的合成条件纳米银可制备成不同的形状,如球状,立方体,四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菱形,柱状,线状,三角型状,棒状等。鉴于线状纳米银在电子领域如导电银胶,导电银浆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实现线状纳米银的生产成为银粉制备领域中的重点难题。
目前关于线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多元醇法,多元醇最早被Fievet研究组用来制备不同的金属纳米粒子,包括Ag、Au、Cu、Co和Ir等。其中利用 多元醇法制备线状纳米银最为成功的是美籍华人XIA YOUNAN教授的研发小组,XIA的研究成果为纳米银,尤其是线状纳米银的制备及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其方法需要材料较昂贵的仪器设备,且生产制备条件苛刻、产量较小,难以满足工业应用方面对于大规模生产线状纳米银的要求。
专利申请201110036637.2公开了一种纳米银线及其制造方法,该方法采用离心的方法进行纳米银的纯化,可使纳米银线的产率高达80%以上,但离心操作复杂且很难大规模生产,需要借助超声等手段实现分散,后处理过程存在难分散、易折断等问题。专利200510060864.3公开了一种银纳米线的合成方法,所得的银纳米线纯度高、结构和机械性能较好,但需要惰性气体保护,对于反应釜的要求比较高,成本昂贵不易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专利200810112191.5公开了一种纳米银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容易,使用的仪器为常用实验器皿,制成的纳米银线用作埋线疗法的新型线体,能发挥表面单质银的抗感染、杀菌、消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但是该方法一般只适合小规模应用,只能生产小批量的纳米银,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对于纳米银的需求。 上述制备线状纳米银的方法,主要是在乙二醇合成法上进行改进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状纳米银的产量和产率,降低了其生产成本。但是,其制备条件苛刻,需要较复杂的生产设备、惰性气体或微波辅助加热灯等;并且后处理工艺复杂,大多需要借助离心进行纯化处理,而离心会造成产品的团聚,难以制备出较好的线状纳米银,不适合大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线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以大规模制备及生产线状纳米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运用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线状纳米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线状纳米银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线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多元醇A、无机盐和线状银引导剂按质量比100~1000:1:10~50混合,边搅拌边升温至140~180℃,继续搅拌0.5~2小时,得到反应液A;
(2)将可溶性银盐和多元醇B按质量比1:20~200搅拌均匀,得到银盐的 多元醇溶液;
(3)将步骤(2)的银盐的多元醇溶液滴加到步骤(1)的反应液A中,得到反应液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未经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72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