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精锻模具热变形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9400.5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0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胡成亮;赵震;只悦胜;李世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G01B1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锻模 变形 检测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精锻模具技术领域的设备及方法,具体是一种精锻模具热变形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精锻成形过程中,尤其是在温、热精锻中,模具需要预热、坯料加热温度较高以及成形过程中变形与摩擦生热,导致模具温度不断变化,直接影响精锻件的尺寸精度和模具寿命。因此,实时检测模具温度场与模具变形等数据,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控制锻件尺寸精度与提高模具寿命的基础。
目前,关于精锻模具的温度场与变形量测试还没有专用的装置。通用的热变形测量装置常将待测物放在恒温环境中进行测量。但实际中,精锻模具温度由于受多因素影响,其分布往往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利用通用的热变形测量装置很难模拟出模具工作时的非均匀温度场并实时检测温度分布和变形量等数据。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936558B,公开日2010-11-24,记载了一种“热变形测试装置”,包括温度控制箱和位于温度控制箱上方的光学探头。测量时先通过温度控制箱中的送风管向载物台输送热风,以加热待测物体。同时光学探头可于温度控制箱上方移动,自光学探头发出的入射光束透过耐热透光板照射平坦基准面和待测样品,通过检测自待测样品和平坦基准面反射的光束测出待测样品的几何公差和尺寸变化。该装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多方位直接送风实现待测样品的快速升温或降温,实现对实际温度曲线的模拟。但所述加热方式适用于小样品,对于尺寸相对较大的精锻模具是不太适用的。
进一步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570550A,公开日2005-1-26,记载了一种“三维高精度多功能热变形实验装置”,包括:测、控温系统、支持与调整系统、微变形测量系统和瞄准定位系统;其特征是设置恒温恒湿箱及测温电路,在恒温恒湿箱中设置二维工作台,在微变形测量系统中采用双频激光干涉仪,瞄准定位系统中的测杆一端与电感测头固定,另一端贯穿恒温恒湿箱侧壁通过测杆座与X向工作台固联。该装置实现了三维测量的功能,并且测量空间充裕,可用于体积较大和形状复杂的机械零件热变形的测量和材料膨胀系数的测定,但由于零件通过恒温恒湿箱加热,只能测量零件在均匀温度场下的变形情况,无法模拟生成模具在预热及成形过程中所具有的非均匀温度场,很难应用于精锻模具的热变形测量。
上述热变形测量装置均在恒温条件下采集待测物的变形量,无法模拟精锻模具在预热及成形过程中的非均匀温度场,因此急需一种可以模拟形成模具非均匀温度场并实时检测模具温度及变形量数据的装置,研究模具温度分布规律与模具型腔变形量之间的关系,以提高锻件精度与模具寿命,同时为实际精锻模具设计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精锻模具热变形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能够模拟形成模具非均匀温度场并实时测取模具温度及变形量数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锻模具热变形检测系统,包括:温度控制模块、待测模具固定支撑机构、温度场测定模块、变形量测定模块、数据采集处理模块和系统控制模块,其中:待测模具固定支撑机构将待测模具固定于测量区域,数据采集处理模块分别与温度控制模块、温度场测定模块和变形量测定模块相连以分别实时显示和存储温度控制信息、温度测定信息和变形测定信息,系统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控制模块、温度场测定模块和变形量测定模块相连以传输控制信号以实现控制温度控制模块、温度场测定模块和变形量测定模块的启动、测定和关闭。
所述的温度控制模块包括:用于模拟形成并保持模具均匀温度场的恒温恒湿箱、用于模拟形成并保持模具非均匀温度场的加热装置、耐热玻璃和隔热采集视窗,其中:耐热玻璃和隔热采集视窗将恒温恒湿箱水平间隔成三个空间,待测模具位于恒温恒湿箱中间,温度场测定模块位于恒温恒湿箱上相对隔热采集视窗的另一侧以采集模具温度场分布及变化情况,变形量测定模块位于恒温恒湿箱上相对于耐热玻璃的另一侧以测量模具变形量,加热装置设置于待测模具的中部。
所述的恒温恒湿箱的工作温度范围为0~200℃,恒温恒湿箱与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相连以传输温度控制信息且与系统控制模块相连实现开闭。
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棒和铜套,铜套的内径与电加热棒的外径相匹配,铜套的外表面与待测模具的内表面配合,电加热棒与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相连以传输温度控制信息且与系统控制模块相连实现开闭。
所述的电加热棒的工作温度为0~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94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插式风管接头
- 下一篇:高分子量聚乙烯钢骨架复合管及其制作方法和复合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