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苯二胺基桥联四芳氧基双金属稀土胺化物的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9095.X | 申请日: | 2012-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4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姚英明;李宝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9/00 | 分类号: | C07F19/00;C07F5/00;C08G63/84;C08G6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毅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胺基 桥联四芳氧基 双金属 稀土 胺化物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领域,具体涉及的是对苯二胺基桥联四芳氧基双金属稀土胺化物的制备及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双金属配合物中两金属中心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可能显示出独特的催化反应性能,因此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双金属配合物按配体种类可以分为:桥联脒基、桥联亚胺基、Shiff碱、桥联双茚或茂基以及桥联双芳氧基等配体稳定的双金属配合物。
关于桥联脒基型的报道:
⑴1999年,Sita等人首次报道了通过二亚胺插入金属碳键的反应,合成了桥联脒基钛双金属配合物(参见:Rheingold, A. L.; Fettinger, J. C.;. Sita, L. R. Organometallic. 1999, 18, 5729);
⑵随后,Malcolm L. H. Green 等通过交换的方法高收率合成了刚性桥联双脒稳定的钽双金属化合物(参见:Chen, C. T. ; Rees, L. H.; Cowley, A. R.; Green, M. L. H. Dalton Trans. 2001, 1761);
⑶Coles等人利用同样的方法合成了刚性苯环桥联双脒基稳定的铝的双金属配合物(参见:Grundy, J.; Coles, M. P.; Hitchcock, P. B. J. Organomet. Chem. 2002, 662, 178);
⑷同年,Kawaguchi等人通过复分解反应也成功合成桥联脒基铁的双金属配合物(参见:Kawaguchi, H.; Matsuo, T. Chem. Commun. 2002, 958);
⑸此外,Hagadorn等人也通过交换和复分解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呋喃和吡喃桥联双脒钛和锆的双金属配合物(参见:Hagadorn, J. R.; McNevin, M. J.; Wiedenfeld, G.; Shoemaker, R. Organometallics. 2003, 22, 4818; McNevin, M. J.; Hagadorn, J. R. Inorg. Chem. 2004, 43, 8547)。
关于桥联亚胺基型的报道:
⑴2005年,Lee等人合成了一系列能高活性催化环氧化合物和CO2的共聚的苯桥联亚胺基锌的双金属配合物,其活性要明显比 -二亚胺基锌单金属配合物的高(Lee, B. Y.; Kwon, H. Y.; Lee, S. Y. J. Am. Chem. Soc. 2005, 127, 3031);
⑵Limberg等人也报道了苯并吡喃桥联的-二亚胺基锌的双金属烷基和磺酰基化合物的合成,并用来催化环氧化合物和CO2的共聚(参见:Pilz, M. F.; Limberg, C. Organometallics. 2007, 26, 3668);
⑶最近,Harder等人利用桥联的-二酮亚胺配体合成了一系列的钙和锌的单金属和双金属金属的配合物,并考察它们对环氧化合物和CO2的共聚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双金属的配合物比单金属配合物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参见:Piesik, D. F.-J.; Range, S.; Harder,S. Organometallics. 2008, 27, 6178)。
关于Schiff碱型的报道:
⑴2005年,李阅生等人把Schiff碱配体应用到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中,合成一类中性的镍的双金属配合物,该类配合物能高活性的催化乙烯聚合(参见:Hu, T.; Tang, L. M.; Li ,X. F.; Li, Y. S. Organometallics. 2005, 24, 2628);
⑵最近,Mecking等人利用桥联Schiff碱配体合成了一系列能高活性催化苯乙烯聚合的镍的双金属甲基化合物(参见:Wehrmann, P.; Mecking, S. Organometallics 2008, 27, 13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90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植物纤维的铁水保温冷固球团
- 下一篇:用于感应地传输电能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