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织机监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21625.6 | 申请日: | 2012-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8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施纯屿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新劲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P3/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5228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织机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控制设备领域,特别地,是一种集中式纺织自动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无梭织机共同的基本特点是将纬纱卷装从梭子中分离出来,或是仅携带少量的纬纱以小而轻的引纬器代替大而重的梭子,为高速引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纬纱的供给上,又直接采用筒子卷装,通过储纬装置进入引纬机构,使织机摆脱了频繁的补纬动作。因此,采用无梭织机对于增加织物品种、调整织物结构、减少织物疵点、提高织物质量、降低噪音、改善劳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无梭织机车速高,通常比有梭织机效率高4-8倍,所以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无梭织机,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无梭织机的结构日臻完善,选用材料范围广泛,加工精度越来越高,加上世界科技发展,电子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逐步取代机械技术,以传统多人看管制造的方式越来越制约无梭纺织的发展,如何减少工人提高自动控制技术成为现代纺织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机监测系统,该织机监测系统能够集中自动监控多台织机的运行状态。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织机监测系统包括设置在织机梭口末端上方的条形光学扫描器件;
图像处理模块:接收来自所述条形光学扫描器件数字信号,并对此信号同原始数字信号进行比对;
织速传感器:捕捉织机所制造织布经过所述条形光学扫描器件的速度;
报警模块:若织机织物产生故障则发出报警;
通信模块:连接功能模块之间的通信的模块,包括传输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主控模块:控制处理各模块;
所述主控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接收来自设置在各织机上的织速传感器、织速传感器、图像处理模块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通信模块连接所述报警模块,告知操作者进行处理。
作为优选,还包括光敏传感器:用于捕捉所述条形光学扫描器件所处环境的光照强度,所述光敏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数据连接,所述主控模块可根据光敏传感器传输的光照数据,调节所述条形光学扫描器件的感光度,保证所述条形光学扫描器件所扫描的织物图像不产生失真,进而影响图像处理模块的对比结果。
作为优选,所述图像处理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相结合,减少织机端的硬件制造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通信模块采用无线局域网通信,所述通信模块设置有A/D转换模块,可进行模拟信号的通信。
作为优选,所述报警模块包括声光报警设备以及电话拨号设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采用集中式的方式对织机所制造的织物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实施监控,可有效减少人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织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织机监测系统的各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织机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织布;11、经纱;12、纬纱;20、异形筘;50、梭口;100、主控模块;200、通信模块;300、图像处理模块;400、织速传感器;500、光敏传感器;600、报警模块;700、条形光学扫描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2,图示经纱11、纬纱12、异形筘20,所述两股经纱11形成梭口50,在本实施例中,该织机监测系统包括设置在织机梭口50末端上方的条形光学扫描器件700;
参阅图1,各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像处理模块300:接收来自所述条形光学扫描器件700数字信号,并对此信号同原始数字信号进行比对;
织速传感器400:捕捉织机所制造的织布10经过所述条形光学扫描器件700的速度;
报警模块600:若织机织物产生故障则发出报警;
通信模块200:连接功能模块之间的通信的模块,包括传输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主控模块100:控制处理各模块;
所述主控模块100通过通信模块200接收来自设置在各织机上的织速传感器400、织速传感器400、图像处理模块300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通信模块200连接所述报警模块600,告知操作者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新劲纺织有限公司,未经吴江新劲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16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