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21577.0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5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马丁·戈奇利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23/00 | 分类号: | B60C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德国瑙伊***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接 轮胎 压力 监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间接轮胎压力监测,且更具体地,涉及来自用于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的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模拟霍尔信号的使用。
背景技术
有两种监测车辆轮胎中的压力的常规方法: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直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通常包括车轮模块,该车轮模块具有一个或多个安装在轮胎内或安装到轮胎上的传感器和电子器件来直接测量轮胎压力,并将测量数据无线传送至车辆。
间接TPMS通常在没有置于轮胎内的TPMS传感器或电子器件的情况下利用来自其他车辆传感器和/或系统的信息来间接估算轮胎压力。间接TPMS引人关注,因为它可以比直接TPMS更具成本效益。一种传统的间接TPMS使用来自防锁死制动系统(ABS)的车轮速度信号。对于具有四个轮胎的典型载客车辆,间接TPMS比较四个车轮速度信号来确定是否由于压力损失以及相关的直径减小而使车轮转动得更快。由于是比较这些值,所以关于这些间接系统中的一些的一个缺点是系统不能检测到是否所有车轮均随时间而具有压力损失。
此外,来自ABS或其他车辆系统的信号质量对于间接TPMS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间接TPMS通常使用来自ABS的表示由旋转轮杆生成的时钟的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由模拟霍尔信号通过检测信号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并确定过零点而导出。遗憾的是,通过使用导出的数字信号,会损失掉关于轮胎谐振和时钟信号上的高次谐波(higher-order harmonic)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传统系统必须尝试恢复ABS时钟信号中的高次谐波,尽管仅具有有限的性能效果。
因此,存在对用于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的改进的系统和方法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和方法。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包括防锁死制动系统,其包括模拟电路部分和数字电路部分;以及间接TPMS电路,其在模拟电路部分与数字电路部分之间耦接至防锁死制动系统,以在由数字电路部分对数据进行数字处理之前从防锁死制动系统接收数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一种方法包括在由防锁死制动系统对数据进行数字处理之前从防锁死制动系统提取数据;由耦接至防锁死制动系统的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分析该数据来确定与该数据相关的谐振频率;以及将由防锁死制动系统对该数据进行数字处理之后的数据和与该数据相关的谐振频率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
附图说明
考虑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可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的框图。
图2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信号调制图。
尽管本发明适用于各种修改和变更形式,但其细节已通过附图中的实例方式示出且将被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该目的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为所述具体实施方式。相反,该目的是要涵盖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价和变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利用防锁死制动系统(ABS)信号的间接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和方法。在实施方式中,脉冲形成之前,以模拟形式从ABS霍尔信号获取信息。在ABS传感器内,可针对谐振频率来分析该信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数字化的信息可被调制到传统ABS车轮速度时钟信号上以发送至间接TPMS电子控制单元(ECU)并由该间接TPMS电子控制单元分析。根据实施方式,关于车轮转动的高次谐波的附加信息可被提供至TPMS ECU,随后该TPMS ECU可在减少预警延迟的同时计算出更精确的轮胎压力估计,从而提供平衡了提供带有假警报(false alarm)的早期预警(early warning)的更健全的系统。
参照图1,示出了ABS传感器电路100的框图。电路100包括通过模数转换器(ADC)106耦接的模拟部分102和数字部分104。模拟部分102包括一个或多个霍尔探针108、偏移补偿电路110和增益电路112。数字部分104包括最大/最小检测电路114、过零检测电路116、频率分析电路118、谐波分析电路120和脉冲形成电路122。频率分析电路118和谐波分析电路120形成间接TPMS 124的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15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