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页岩气井压裂裂缝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419924.6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0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康忠健;龚大健;史永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气井 裂缝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测页岩气井压裂裂缝的方法,应用磁致伸缩换能器方法监测页岩气井压裂裂缝。
背景技术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近几年,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产量快速增长,实现其“天然气革命”,对国际天燃气市场及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世界主要资源国都加入了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
我国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广泛,南方地区、华北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发育海相页岩,华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等广泛发育陆相页岩,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资源潜力较大。相关部门预测,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超过常规天然气资源。
由于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只有少数天然裂缝特别发育的页岩气井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但多数页岩气井需要进行压裂改造才能得到理想的产量。页岩气井经过压裂改造后,利用裂缝监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价压裂效果。通过裂缝监测
1、可以了解压裂施工,获得裂缝大致尺寸,判断压裂是否产生了多裂缝;
2、可以了解压裂后产量情况,判断裂缝是否覆盖了目的层,分析裂缝和天然裂缝是否交叉;
3、进行压裂优化和产量经济评价,随施工规模的增加可以获得多少的裂缝长度和高度增长,获得最优的压裂设计。
目前主要的压裂裂缝监测方法有:直接近井筒裂缝检测、井下微地震监测方法、测斜仪检测和分布式声传感检测等。
铁磁材料和亚铁磁材料磁化状态的改变导致其长度发生微小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磁致伸缩效应;也存在磁致伸缩逆效应,即当材料受到压力或张力作用而使材料长度发生变化时,材料内部的磁化状态也随之改变。磁致伸缩换能器能够把大功率的电能转化为很强的次声波振动,因而可利用所产生的高强度次声波;磁致伸缩传感器则用来检测微弱的机械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整个装置分为地上部分和井下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电源系统,主控制单元,显示部分;井下部分,主要由磁致伸缩换能器、磁致伸缩传感器、换能器控制器组成。利用磁致伸缩换能器发射大功率的次声波,磁致伸缩传感器则用来检测微弱的机械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通常,磁致伸缩传感器所检测的信号正是磁致伸缩换能器发出的反射信号。所以,磁致伸缩换能器和磁致伸缩传感器是同一器件,按照时间分割原理工作。
井下部分换能器所用的电源由地面提供,由于井下共装设3组磁致伸缩换能器装置,每组由多个换能器组成,构成环形结构,磁致伸缩换能器和磁致伸缩传感器是同一器件。工作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先由一组换能器发出超声波,然后3组磁致伸缩传感器同时对反射波进行检测,依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按这种方式进行工作。所以共有3组电源下到井下,井下控制器将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后,通过高速的总线传送到地面的主控制单元,在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井下裂缝的位置、长度和宽度等信息,并进行显示。
发明原理:
磁致伸缩原理
磁体在磁化状态下,其体积和形状发生的变化。体伸缩指体积的相对变化ΔV/V,线伸缩指长度的相对变化ΔL/L。强磁体自发磁化时,由于磁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点阵发生自发畸变,磁畴发生自发形变,称为自发磁致伸缩,包括自发的体磁致伸缩及线伸缩。前者主要来源于交换作用,后者与磁晶各向异性密切相关。强磁体受到外磁场磁化时,由于磁畴结构的变化和相应的磁畴自发形变的变化,出现了整个物体的线磁致伸缩(简称磁致伸缩)。由强磁体交变磁化状态引起交变磁致伸缩或其逆效应导致磁声效应,已用于超声换能器等技术中。磁致伸缩与技术磁化性能有密切关系。在单晶体中磁致伸缩是各向异性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3组磁致伸缩换能器(传感器)按照上中下的顺序装设,每组由多个换能器(传感器)组成,每组的电源由地面的电源系统提供,每组磁致伸缩换能器(传感器)的控制器由运算速度快的DSP构成,通过高速总线与地面的主控制器进行通信和指令的传输,主控制器也采用的是DSP,运算后的结果由液晶显示装置显示,并可以传送到上位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99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轮车悬浮隐藏式前轮
- 下一篇:轻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