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心轴焊后加热保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18833.0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5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祖民;张明明;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40 | 分类号: | C21D1/40;C21D9/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万友专利事务所 21219 | 代理人: | 潘世华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心轴 加热 保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心轴焊后加热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空心轴是铁路机车上的一个重要部件,起着承载牵引电动机重量,并传递机车牵引力的功能,承受着很高的剪切应力和疲劳应力作用,因而要求其必须有着很高的强度和韧性,以满足牵引机车的需要。同时空心轴爪盘与筒体的连接焊缝也应有与空心轴相同的强度和韧性。由于空心轴爪盘与筒体均属于中碳调质钢(30CrMo)碳当量值很高,淬硬性很强,焊接时很容易出现裂纹等焊接缺陷,必须采取严格的焊接措施才能完成,其中对空心轴焊接完后需进行加热到350℃并保温1小时的工艺措施,就是保证焊缝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工艺措施一般是使用常规的电退火炉来完成的,但存在以下问题:1.电退火炉体积较大,2.空心轴焊接场地较小,3.空心轴数量较多,焊后需立即进行加热保温,频繁开关退火炉门,无法满足此工艺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稳定、易于控制、加热均匀的空心轴焊后加热保温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心轴焊后加热保温装置,包括炉体、控温柜及连接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为卧式结构,由均匀布放加热电阻丝和温度传感器的上、下两个半圆柱形内腔炉壁及两个端壁构成。
为了更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设置一个与空心轴内孔相配的圆柱形支架,其上均匀布放加热电阻丝和温度传感器。
采用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空心轴焊接后进行加热和保温的工艺要求,保证空心轴的焊接质量,并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场地,减少了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心轴焊后加热保温装置的炉体结构原理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心轴焊后加热保温装置的炉体结构原理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上半炉壁,2-下半炉壁,3-端面炉壁,4-吊环,5-炉座,6-加热电阻丝,7-温度传感器,8-支架,9-空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看图1,本实施例的空心轴焊后加热保温装置,由炉体、控温柜及连接电缆(图中未示出)等构成,容纳空心轴9的炉体为圆柱形内腔,由上、下两个于一侧铰接的半圆柱形内腔炉壁1、2及两个端壁3构成,炉壁内腔均匀布放加热电阻丝5和温度传感器6。上炉壁1的外侧设置了吊环4。圆柱形支架8与空心轴9内孔相配,其上均匀布放加热电阻丝6和温度传感器7。
本实施例的焊后加热保温装置依据空心轴的结构尺寸而制作,炉体分为上、下两半。将空心轴9吊放到下半炉壁2上,将均匀布放加热电阻丝6和温度传感器7的支架8送入空心轴9,然后将上半炉壁1盖上,再用两个端壁3将两端封上。整个预热装置罩住空心轴9,使其形成一个密闭的加热区域,对空心轴9的加热保温。在对空心轴进行加热保温后,打开炉体,将空心轴移走,这样极大的方便了现场施焊。不仅能最大限度的节省能源,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对空心轴内外同时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空心轴内部和外部温差不会大于1℃,从而大大的改变了工件的加热环境,使工件不因加热而使性能发生改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88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