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管冷挤压加工自动加料卸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16351.1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1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缪宏;沈函孝;张瑞宏;张剑峰;金亦富;刘伟;李祥;奚小波;赵荔;朱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C33/00 | 分类号: | B21C33/00;B21C35/02;B21C23/21;B21C31/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管 挤压 加工 自动 加料 卸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加料、卸料装置,尤其是一种利用直刚管冷挤压形成弯管的自动加料、卸料装置,主要是将需要加工的直刚管并排安放,并逐个的送入机床进行冷挤压加工,加工完成后由卸料装置将其从冷挤压机床取出并传送到指定位置。
背景技术
目前,弯管广泛用于各种管网的链接处,是管网中最基本的连接单元之一。随着我国石油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管道联接件的需要量日益增多,且管件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我国弯管的加工过程中加料和卸料都是人工进行的,机械化、自动化的进行加料和卸料在我国的弯管生产中还没有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弯管生产的效率。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当前的弯管生产中,每台冷挤压机床至少都需要配备一名工人进行钢管的加料卸料工作,工人需要把所加工的直钢管抬到冷挤压机床的下模凹槽内,并需要把直钢管放到适合的位置上,在加工完成后还需要将弯管取下并搬运到进行后期加工的地方,自动化加料、卸料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大直径的弯管加工过程中这也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工人的劳动量,而且依靠工人自己的判断来放置待加工直钢管的位置生产效率低,并且容易出现加工质量问题,也可能损坏冷挤压机床。
因此,针对弯管冷挤压的加料、卸料过程而开发出一套自动加料、卸料装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装置的研发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弯管冷挤压加工自动加料卸料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冷挤压过程中对直钢管自动加料和对完成冷挤压弯管自动卸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弯管冷挤压加工自动加料卸料装置,包括冷挤压机床、传送带、加料装置、卸料装置和信号检测装置,其中加料装置与卸料装置分别位于冷挤压机床的两侧,传送带与卸料装置相邻设置,冷挤压机床包括带有凹槽的上模和下模。
所述加料装置用于将直钢管间歇地送入冷挤压机床下模,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机架上的电动机、旋转叶片、单向轴承、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齿轮副、滑动台架和固定台架;滑动台架与固定台架平行且与地面倾斜设置,滑动台架设置在固定台架的右下方,滑动台架底部设有滑轨;旋转叶片通过单向轴承设置于滑动台架和固定台架之间;电动机通过齿轮副驱动连接旋转叶片,电动机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驱动连接滑动台架,所述电动机为正反转电机。
所述卸料装置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机架上的电动机、齿轮传动机构、传动轴、卸料液压缸、夹紧手臂、夹紧液压缸和深沟球轴承;传动轴通过深沟球轴承安装直立在机架上,电动机通过齿轮传动机构与传动轴驱动连接,传动轴上端设有卸料杆件,卸料杆件高于所述冷挤压机床下模的面,卸料液压缸铰接在卸料杆件下面的传动轴上,卸料液压缸的活塞杆低于所述冷挤压机床下模的面,夹紧液压缸安装在传动轴上,夹紧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夹紧手臂。
所述信号检测装置用于监测直钢管和弯管位置,由冷挤压加工前红外信号检测装置、冷挤压加工后红外检测装置和卸料完成红外检测装置组成。冷挤压加工前红外信号检测装置设置在冷挤压机床下模的前端, 用于检测直钢管是否被放入下模。冷挤压加工后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冷挤压机床下模的后端, 用于捕捉弯管位置。卸料完成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传送带两侧, 用于检测完成冷挤压的弯管是否被放入传送带。
一种通过上述弯管冷挤压加工自动加料卸料装置所进行的自动加料卸料方法:
待挤压直钢管并排放置在固定台架上,电动机带动旋转叶片旋转,每旋转90o有一根直钢管滚动到滑动台架上,同时滑动台架在电动机的带动下沿着滑轨向右滑动到冷挤压机床下模凹槽前,直钢管滚过滑动台架到冷挤压机床下模凹槽内;
冷挤压加工前红外信号检测装置检测直钢管被放入下模,进而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电动机反转并发出信号控制冷挤压机床开始冷挤压工作;滑动台架在电动机、齿轮齿条机构的作用下向左运动,使滑动台架脱离冷挤压机床上下模间隙回到最初位置,旋转叶片由于单向轴承的作用将不会反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63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